> 你的员工工作饱满吗?
Detail

你的员工工作饱满吗?

Publish Time: 2010-08-10     Views: 1101     Source: 世界经理人网     Author:
Description: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它是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本单位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单位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它对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岗位工作量调查,也称为“岗位工作饱满度测试”,它是公司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了解本单位在岗员工工作状况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单位进行定岗定编的重要依据,它对各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很多单位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往往感觉非常棘手,经常因推行困难而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调查结果形式各异,无法比较;二是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对调查结果不能进行有效判别;三是受制于本单位人员能力素质和管理制度的制约,调查结果没有反映岗位真实情况。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岗位工作量调查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也就大打折扣。笔者根据以前项目上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岗位工作调查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较好地应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并得到了客户认可,现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套方法是从工作分析入手,首先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将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然后对这些工作步骤的完成时间进行统计,与预先设计好的岗位工作判定标准进行对比,结合岗位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判断,最后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经营目标,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评判,对相关岗位职责提出调整以及对岗位编制提出建议。在上述步骤中,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是属于工作分析的范畴,在很多文章中均有阐述,因此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是从岗位工作职责明晰以后入手,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一、设定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 


  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从岗位工作量、岗位工作结构和岗位工作强度入手,根据经验数据,确定相应标准,以此作为判断岗位设置依据是否充分以及岗位是否需要调整的依据。如下表所示: 

  二、进行岗位工作量调查 

  一般来说,每个岗位的工作可以划分为日常性工作、阶段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日常性工作指每天重复做的工作,阶段性工作指每周/月/季/年做的工作,临时性工作指上级单位/领导或相关部门临时安排或突发性的工作。根据岗位工作职责,填写工作调查问卷,将岗位职责细化为日常的工作步骤,对每一工作步骤进行现场观察并统计完成每一步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对照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对岗位工作饱满度进行初步判断。以某公司产品调运计划岗为例,如下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当岗位存在一岗多人时,可以多选择一些人员进行观察统计,这样得到的数据更加客观。此外,通过对该岗位上多个人员工作量统计结果,可以得到每一工作步骤的最快工作时间,将各步骤的最快工作时间累加,即得到该岗位完成所有工作的最快工作时间。以此作为标杆,鼓励在岗人员向标杆工作时间看齐,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对岗位设置进行判定 

  有了岗位工作量化判定标准和各岗位工作量调查结果,即可对岗位设置合理性进行判断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下以某公司调运处为例,通过对该部门各岗位在岗人员的工作量调查统计结果,得出岗位调整建议。如下表所示:  

  通过以上操作步骤,比较清楚地对岗位的工作量进行了判定,并得出了岗位调整建议。需要提醒的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别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 

  根据岗位工作结构特点的不同,岗位可以分为以日常性工作为主的岗位和以非日常性工作为主的岗位。以上方法更适用于绝大部分以日常性工作为主的岗位。对于以非日常性工作为主的岗位(如行政事务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可以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比如将日常性工作的界定范围从每天扩大到每周,或者只对岗位全年工作量进行判定,而不再对岗位日常工作量进行评估等。 

  2、内部专家的选定 

  在岗人员的工作时间测出后,除非对岗位的工作特点非常熟悉,否则第三方是无法对在岗人员所耗费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准确评判的,而从外部寻找标杆岗位的数据又非常困难。因此,组建单位内部的专家评审组就非常有必要,内部专家必须由对岗位工作特点非常了解的人员组成,一般是由部门主管领导、公司高层、公司资深员工等共同组成,这些人能够比较好地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人员水平对岗位的工作耗费时间做出合理评价。 


  3、公司业务发展和员工素质的影响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其各种条件变化越来越快,在某一时间段上做出的岗位工作量调查只可能在本时间段内有意义。随着企业内、外部情况和员工能力素质的不断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正确、完全适用和一成不变”的统计结果,它主要还是服从于企业总体目标要求,在不断变化中调整,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建议各单位在每年的发展中,注重积累历史数据,进行岗位工作量的动态分析与预测,以满足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 

  创立于1992年的正略钧策是中国成立时间最久、业务种类最全、员工人数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正略钧策作为中国大型综合性专业化管理咨询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战略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运作信息化咨询、教育培训服务、投融资咨询、高级人才服务、企业文化咨询、政府咨询、管理图书出版等。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到单位工作5年了,在这5年当中,我觉得自己工作上还是很得心应手的,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但让我很不习惯的是单位的同事们非常喜欢组织饭局,不论是大范围的还是小范围的。其实,我更愿意工作和生活分开,工作时间努力工作,下了班就安排自己的生活,基本上不与工作发生交集,但我发现,如果自己不加入他们的饭局,逐渐就会被边缘化,无奈,虽然自己很不情愿,也还是大小饭局必到。最近,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本就不喜欢这些饭局的我更是无暇参与,但经常参与饭局的好朋友告诉我,自己竟然成了大家八卦的对象,同事们也有意无意地说自己远离组织。这让我很郁闷,无聊的饭局一定要参加吗? 

      是否要赴职场饭局确实让很多人困扰。有些人不善此道、不喜欢这样气氛、不喜欢喝酒唱歌、更愿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有另外的时间计划等等,他们都对职场饭局有抵触。也有人对职场饭局乐此不疲,认为加深了同事间的感情沟通更利于工作,认为职场饭局是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结合。 

      其实,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氛围。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国企,职场饭局很常见,从高管到基层员工不同的圈子都有很多饭局。而在大城市的民企或外企,这种情况就少很多。如果您所在的企业经常有饭局,那么适当的参加是有必要的。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氛围,则自由选择和决定的余地就大很多。 

      另外,人在职场有很多生存方式,并不一定要和其他人一样靠饭局维持同事关系。有的人靠能力、有的人靠资源,他们并不一定要频繁的参加饭局才能赢得其他人的尊重。在越来越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的今天,把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区分是一个大趋势。当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或者其他人并不知道其原因,从一个职场饭局活跃者变为很少参加,其他人议论也难免。 

      在此,我给为职场饭局苦恼的人一些建议。 

      首先,要明确区分饭局的种类。对于一些不愿意参加又重要性较低的饭局完全可以推辞,而很重要的饭局则要勉为其难。例如招待重要客户的饭局,或者重要领导组织的饭局,要尽可能参加;其他的一般性的娱乐聚餐可以推辞。如果确实需要参加的饭局,则需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其次,建立自己的核心圈子。职场上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要企图和所有人都成为交心朋友。对于核心圈子的人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包括饭局和其他方式。对于其他人,则可以可能减少相关饭局。 

      再次,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饭局仅仅是职场的一个延伸,通常来说,它并不是职场的重要因素。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例如有小宝宝需要照顾,或者其他需要长期做的事,事先的安排是必要的。当然,最好提前和核心圈子的人打好招呼,取得他们的理解。 

      最后,可以主动出击与同事搞好关系。比如偶尔主动请同事聚餐,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如工作中的主动帮助、赠送小礼物等等。
    View
  •     面对商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顾客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只有一个——价格。这是大多数公司都面临的难题。

        现在许多市场,或许说绝大多数市场,都已经很成熟,很容易出现激烈的价格战。但是很多时候,价格战只会损害品牌资产,侵蚀公司利润。而且,一旦这些市场成为价格战的阵地,就会培养出消费者的低价期望,使他们对很多因素都变得漠不关心。消费者会只关心价格,除非公司有惊人的创新,否则他们对营销传播等各种手段都毫无兴趣。

    那么,我们是否有办法让顾客不再只关心价格,转而关注产品的价值呢?有趣的是,如果想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我们仍然需要价格这个在消费者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营销要素。

    作者的研究表明,有四种定价策略能够帮助弱化价格在买卖交易中的显著影响。这四种策略不同于传统做法,它们不是通过降价打折来吸引顾客,也不是随心所欲地用涨价来标榜产品的质量。相反,这些定价策略都是为了能够激发消费者思考。通过促使消费者思考“我到底想买什么”以及“我到底需要这个产品的哪些功能”,买卖双方就可以建立起对话。顾客看重价格,所以最佳策略就是把这点变成你的竞争优势。

    利用定价来减弱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第一个方法是,吸引他们关注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价值。为此,你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价结构,也就是调整自己为各种产品定价的基础。

    事实上,调整定价结构,使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匹配起来的做法屡见成效。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固特异按照轮胎的行驶里程给产品定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定价结构。生产工业炸药的澳瑞凯公司通过“碎石”定价策略摆脱了商品化的命运。通用电气改用“每小时功率”为自己生产的飞机发动机定价。

    第二个定价策略是,通过刻意溢价激发顾客的好奇心。你可曾想过,为何苹果公司的电脑这么贵?在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状况恶化的环境下,苹果公司又如何能在维持高价的同时赢得消费者的心?苹果的案例证明,适度溢价,让产品价格比顾客通常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一点,会激发顾客深思。

    第三种定价策略是,对价格进行分割,吸引顾客留意产品的关键优点。宜家把桌子的桌面和桌腿分开定价,以提醒顾客注意自己产品的组装功能。

    当顾客需要在多种针对不同口味的产品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最后一种策略——制定单一价格,把客户的价格敏感度转化为竞争优势。作者的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产品都应该统一定价,因为这会促使顾客挑选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他们会详细比较商家出售的各款产品,而不是为了省钱尽量放低自己的要求。譬如,斯沃琪就给所有款式的手表统一定价为40美元。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