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战略管理
Detail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战略管理

Publish Time: 2011-06-13     Views: 810     Source: 中国总裁培训网     Author:
Description: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实施针对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实施针对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才能健康发展。

    抓住战略基石

    战略的两个基石是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何建立核心能力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内部整合,二是外部交易(资本扩张)。内部整合是外部交易的基础;外部交易必须通过内部整合才能将新增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本扩张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融资,势必影响企业现有业务的运行;而且成功的资本扩张必需有足够的内部消化能力,可见对资金和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小企业一般不应该贸然进行资本扩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应该通过内部整合建立核心能力。内部整合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高管理能力,来创造和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内部整合使企业的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使生产规模在一定的资本结构和技术领域内得以扩大,从而不断增强核心能力。建立了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外部交易(比如联合或参与OEM等),继续获得核心能力,保持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是制定出合适的竞争战略,这种战略必须能够扬长避短,获得竞争优势。具体地,从成本和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以下的战略可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低成本战略

    要求企业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能力,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搞好成本管理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研发费用和品牌树立等方面的费用。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分布状况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中小企业之所以主要集中上述两种类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产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规模方面是一个较平缓的阶段,这样,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能是适度的。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计出便于生产制造而又有市场需求的简单产品,这样对成本的控制就变得可行。但是简单产品的设计创新却需要增加前期的投入,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采取模仿他人的形式,有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所以要注意避免造成额外的违法费用。

    集中一点战略

    中小企业没有必要和能力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如果与行业内的大企业争夺同样的顾客群,中小企业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集中一点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或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间,或某个地区的市场。围绕着如何很好地为某一个目标市场服务这一中心,企业制定的每一项性能方针都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把精力集中在目标顾客上,以提高效率。集中一点战略更适合于服务业的中小企业采用,比如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在航空业是规模较小的,但是其赢利能力却是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望尘莫及,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坚持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市场定位———只为短途旅行和出差的人提供更廉价的服务。由此可见,集中一点战略也有助于降低成本费用。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一经确定,就不应该频繁地改变,坚持服务自己的顾客往往要求企业敢于拒绝其他少数顾客的需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

  积极参与和促成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分工与合作。我国的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也使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一些产业能够借助“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在集群中企业之间共享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集群整体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为题,开启全书,这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章节,是全书的指针,是入门的导航。在这一章节中,分五个部分,一是“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二是“谁是管理者”,三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四是“对有效性的认识”,五是“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而实际上,在这五个部分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就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这一命题来源于“在担任管理职位的人中,真正卓有成效者,殊不多见”,因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智力、想象力及知识”等才能,与有效性“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德鲁克说:“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智力、想象力及知识”等才能只是资源,资源转化为成果是靠管理者的有效工作。

        那么,要解决本章的五个问题,我们在明确为什么以后,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德鲁克所言的管理和管理者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或我们常常知道的概念有何不同,这真的很重要,这是读懂本书,践行“卓有成效”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管理而言,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显然表明管理的产生是来自“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但到底什么是管理呢?马克思只描绘了一个形,即指挥。对此而下的定义概念,至今没有统一下来,也许就因为这管理既有自然属性(生产劳动)又有社会属性(人际关系),也就是介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然而,100多年来,还是有不少大家学者努力地在为管理下定义。美国的康纳利第一个下的定义就是:“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教授对管理概念的认识是:“管理即制定决策。”国际知名管理学家孔茨说: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对管理概念的定义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亨利·法约尔对管理概念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说:“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上述所有的定义在一定的角度上都是正确的,也为丰富管理者的职责奠定了基础。因为,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知道或认知的管理和管理者。

        可是,在德鲁克的管理学说中,他有着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往的认识中,管理和管理者总是围绕着权力和职位而定性,德鲁克则不然,他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这样一位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令为满足,他必须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

        对于管理的定义,从这个词诞生开始,德鲁克就认为是一种指代,或指代机构,或指代职能,或指代履行职能的人,或指代社会职位和职权,或指代一个学科和一个研究领域,致使管理越说越不容易理解了。聪明的中国人,干脆就在字面上引经据典来理解,说是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管”指锁钥。《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理”,本意是治玉。《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为治或处理。“管”、“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也有人更简洁,或叫“管住理顺”,或叫“管事理人”,但也是莫衷一是。由此,德鲁克在他另一本《管理》专著中明确指出:“没有机构,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机构就不成机构,所属人员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机构本身便是一个社会器官,它们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取得社会、经济和个人所必需的成果。然而,对器官进行定义,从来不是按照它们的功能,更不是按它们如何执行这些功能来定义的,而是按照所做贡献来定义的。使机构有能力做出贡献的就是管理。”机构就是组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多半是用的组织一词,我疑心这是翻译上造成的差别。所以他强调:是否是管理者,“首要标准应该是对做出贡献担负着责任,必须把职能而不是权力作为判断的依据和组织原则。”

        结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举出的军人例子来讲,他说“在游击战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也就是说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区别就在于为组织绩效而是否能做出决策,管理者是做对的事情,非管理者是把事情做对。如果即使你是一个主管,但所做的只是按流程执行任务而不是决策,那也不是管理者;反之,你没有下属,但你的工作为组织做对的事情而做出贡献,你就是管理者。

        还有一个前提我们不能忽略,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者的另一个名字叫知识工作者,但如我们所说的不是所有的主管都是管理者一样,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关键是有没有“对做出贡献担负着责任”的职能和行为,若有就是管理者,若没有就不是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因层级不一,大都是要把事情做对,然后更重要的是要为组织做对的事情做出创意或叫策划方面的贡献,其成果大都是精神和思想的文化产品。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信》讲了一个“送信”的传奇故事。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希望把一封信送给古巴的抗击军事首领加西亚将军,这将决定战争的命运。但加西亚将军在丛林里作战,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这时,一位名叫罗文的中尉没有任何借口地接受了任务,并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现今很多企业都倡导罗文精神,以此教育员工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可若往深里挖掘来看,罗文执行任务那一刻是一般的工作者,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他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管理者。那么,企业是不是倡导罗文精神的实质就是要使员工自觉成为管理者,为组织的绩效目标做出决策性地贡献。

        据本人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无非是一种以绩效目标为责任而为组织做出有效决策的贡献,管理者也就是履行德鲁克所说的管理职能的人。对这一点的认识到位,也就知道我们要践行的“卓有成效”与工作效率是不同的,效率是对工作者的要求,有效才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管理,是从管理自己开始!

        管理者,是贡献责任使然!

    View
  •     降职,无论对于员工还是企业,听上去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感到非常头疼。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善后处理得当,降职将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行动导向,对企业的发展相对有利;否则被降职的员工轻则离职而去,重则在企业中混淆视听,散布言论,给企业文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鉴于多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笔者认为降职管理需要与员工的个性紧密结合,采取针对性措施,逐一解决。

        降职:原因不同,心态各异

        员工被降职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违反公司规定或犯了重大错误;二是绩效不佳;三是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所致等。对于违反公司规定或犯了重大错误的员工,按照规定该降职的要降职,以达到惩戒本人、警示他人的效果。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应找出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因为态度问题(比如由本性懒惰或对企业及上级不认可导致的态度消极或不愿付出),也可能是能力问题(比如应急晋升上岗后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与试用过程)。对于因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而降职的员工,比如机构改革、部门合并等非员工自身原因造成的降职,应该视实际情况给予员工安抚和补偿,预防优秀员工离职。

        被降职的员工一般会有这样三种心态:一是觉得很没面子,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亲属朋友面前无法交待;二是不服组织处理结果,认为不是自己的原因,找理由归因于外;三是积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挫折和挑战。

        对持第一种心态的员工,应给以更多关心与呵护,多鼓励,多沟通。尤其是当员工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后,更要及时反馈,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持第二种心态的员工,要给以明确的批评与教育,并说明不做自我反思的后果,帮其重新认识自我,然后视其行为改变情况再行处理。对冥顽不改,不做反思的,必须与其解除聘用协议,不可再用;对有所认知与进步的,可与第一种情况等同对待;对持第三种心态的员工,则是企业应着重培养的对象,其潜力往往很大。

        对有潜力的降职员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更加关心和爱护,对他们过去有贡献的方面给以适当肯定,还要与其一同深刻剖析自我,认知自我,调整心态,对其进行能力培养,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在咨询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IT企业的经理历经了降职、晋升等转折,在专业咨询公司的指导下终于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其成长过程将在后面展开。

        分析个性特征,去留自有应对

        在降职员工的管理方面,对有潜力而绩效表现一时欠佳的降职员工,应该对其进行适当培养,发掘其潜在能力;而对于确实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针对不同特点的员工,应予以辞退或采用适当的办法使其自动离职。下面根据GFT理论把员工分为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分别采取不同管理的策略。

        降职员工的特点与对策

        所谓GFT理论,即个性风格图理论(Graph for Talent),它从人的思维模式入手,寻求由于人们思维模式的差异,而产生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差异。这套理论把人分为A、B、C、D、X、Y六大类,共12种类型。以下例举的类型是企业管理者中多见的类型,有些类型,比如Y2、B2、C2等由于个性的原因,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非常小,在各级管理者中也较少见,故不做介绍。

      A1型(孙悟空型):他们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凡事都有应对的招数,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个人独立行事能力非常强,只要不在团队中使用,绩效表现一般没问题。不能达成绩效的原因,往往是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同事,处理人际关系是他们的弱项,往往得不到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如果经过心态的历练与调整之后,让其明确组织目标,给其独立的平台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就能把其潜力发掘出来。
      
      A2型(孙中山型):他们是强理论型的人,凡事都得有个说法,自圆其说能力、表现欲都很强。联想丰富,创造力、演说能力也是其长项。可以作为团队的军师,使其创意充分发挥,由团队来判断创意的价值。绩效不好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条件把他的创意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往往是理论脱离实际。
      
      B1型(项羽型):他们急于造势和取得收获,是非常容易出绩效的员工,绩效不好的原因往往是心态出了问题。要了解其根源性的原因,对症下药。另外,这类员工绩效不好的同时往往会有很强的破坏性,因此必须引导其认知自我,调整心态。
      
      Y1型(刘备型):他们善于积累资源和做出判断,往往在其很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有绩效出来之后,才会对自己有信心,信心不足时对组织交给的工作常会采取逃避、自欺欺人的态度,导致绩效不佳。此类员工潜力很大,又对目标敏感,只要给他明确的目标,并鼓励其挑战自我,是可以成为优秀员工的。
      
      X1型(诸葛亮型):他们思考问题非常缜密,不喜欢做没有把握、事先没有准备和缺乏资源支持的事情,很难适应工作的变化。绩效不好的原因也往往是从事了快速变化或快速决策的工作。只要减轻他们的压力,把比较有规律或可以计划的工作交给他们就可以了。
      
      X2型(袁绍型):这类人细心,喜欢与人打交道。只要是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绩效都不会差,绩效出了问题一般是工作不合适或刚到一个新的岗位,这类型的人在新岗位上需要找到感觉,没有找到感觉之前很难有好的绩效表现。
      
      C1型(总理型):他们的思维特征是配合他人的被动思考型,属于辅助性人才。在独立决策的岗位上由于其被动性思考,总是问题出现了才去思考对策,所以,因为没有前瞻性,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类型的人责任心很强,只要有其信任的上级作为领导,做配合性的工作,也能把工作做好。
      
      根据GFT人才顾问的分析,前面提到的那位IT企业的经理最开始作为总经理的人选进入公司,本身属于X2型,在没有经验的岗位上进入工作状态比较慢,思维方式也不够严谨,而且由于决策依赖经验和感觉,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决策失误并引发团队问题,尽管该候选人潜质很好,但当时并不适合担任总经理职位。
      
      不过这位职业经理人已经进入公司,不可能弃之不用。于是,咨询师给出了一个调整方案:在保持其总经理待遇的前提下,让他先负责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工程项目,作为熟悉公司、检验能力的过程。随后,在第一个绩效周期(三个月)结束时,不仅所有的绩效指标都没有完成,而且员工的冲突不断,项目进展不顺,客户投诉也很多,就是因为他做事大大咧咧,不够严谨,对于团队管理也不善长。
      
      对此,老板一筹莫展,他本人的信心也大受挫折。后来在老板与咨询顾问协商后对其降职处理,将他安排到营销部做副职,负责客户的维护和软件产品的销售工作,希望其发挥原有的专业优势以及其善于交朋友,对客户以诚相待的特点,待其得到充分锻炼、做出成绩后再委以重任。之后,咨询顾问对这位X2型的经理人又做了辅导,指出他的优势和需要注意规避的问题,并指导其如何更大程度地扬长避短。
      
      后来,他到了新岗位后如鱼得水,无论是在客户维护还是在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半年后便升为华东区销售副总。[NextPage]
      
      在该案例中,这位X2型的经理人虽然刚开始被降职,但后来只是换了一个岗位,其绩效便判若两人,很快又得到了晋升。这说明把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多么重要,而且针对其自身思维特点进行的专门辅导也必不可少。

        找到逃避价值,让降职员工自动离职

      对不适宜企业发展,价值很难发挥的员工,应及早通过坦诚的沟通,使其认识到企业与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匹配,协助他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自动离职,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根据GFT理论中人的个性思维分类,每种类型的人都有其逃避价值,如果企业的安排刚好碰到员工的逃避价值,他就很可能会自动离开。所谓逃避价值,在这里是指每个类型的人都会有其害怕并逃避开的情景,一旦面临这样的局面,他一定会想办法逃避,无法长时间地面对。
      
      A1型(孙悟空型)的人,由于其独立做事能力很强,有成就感,其逃避价值是不做事就难受,找不到成就感。如果企业不给其安排实际的工作,让他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会觉得难以忍受,不超半年,必然自动离职。
      
      A2型(孙中山型)的人,由于其表现欲很强,如果企业安排的工作不让他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冷淡、疏远政令中心,找不到成就感,觉得在企业里没有前途,是一个多余的人,他也会选择离开。
      
      B1型(项羽型)的人,由于其急功近利的个性,凡事都要有收益,如果企业降低其收益,比如奖金、绩效工资等,他就会自动离开。
      
      Y1型(刘备型)的人,由于其目标导向性,已经确立的目标无法达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只要企业不给他达成目标的资源,他就很难实现自己的志向,自然会选择离开。
      
      X1型(诸葛亮型)的人,凡事都要做好规划,假如让他的工作不具有可计划性,无规律可循,并不断地变换其岗位,他将难以适岗,做不出成绩,必然也会选择离开。
      
      X2型(袁绍型)的人,由于他们是凭感觉和经验做事的人,但对不熟悉的领域往往找不到感觉。如果让其在没有感觉的环境工作中,而且没有人帮助和培养,必然会导致其离职。
      
      C1型(总理型)的人,由于他们是配合型人才,欠缺独立性,从事没有经历过的工作时,需要他人的指点,独自很难完成。此类型的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最高,往往受到委屈也愿不离开企业。
      
      以上让员工自动离职的办法,可以说并非最佳选择,甚至看起来有些“阴险”,在考虑到企业稳定或某些特殊情况时,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用一用倒也无妨,但是,毕竟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对策,企业应该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和更为主动的手段解决不适岗员工的去留问题,那就需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针对离职员工的一系列援助计划。
      
      此外,企业经常会对有贡献、但又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老员工不知如何安置。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情”字当头,人情味儿十足,对曾经做出贡献、而现在无法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老员工,感到既不能“卸磨杀驴”,又找不到他们发挥的岗位和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员工加盟,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让这样的老员工作为企业的编外顾问,不要再呆在岗位上了,以免使企业的绩效系统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其公平性。也有的企业采取给他们以一定的股份使其颐养天年的做法。
      
      针对不同员工类型,提升能力的培养要点
      
      对于有潜力的降职员工来说,想要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并利用起来,除了做心态调整方面的工作外,还要对其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应用GFT思维理论工具,个性化的培养,发掘降职员工先天的潜力,是使其成长的关键。那么,这就需要了解各种类型员工的潜力所在,对不同类型的人区别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对降职员工的处理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棘手,只要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给降职以正当理由;并且充分把握好员工的心态,对其进行人性化关怀;分析清楚员工自身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降职员工采取不同措施,使不适合在本企业发展的员工自动离职,并且留住自己需要的员工,对其进行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潜力,就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再次说明,人力资源工作者只有对人性有了充分的把握,理解人、关心人,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为企业赢得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B1型(项羽型):他们急于造势和取得收获,是非常容易出绩效的员工,绩效不好的原因往往是心态出了问题。要了解其根源性的原因,对症下药。另外,这类员工绩效不好的同时往往会有很强的破坏性,因此必须引导其认知自我,调整心态。[NextPage]
      
      Y1型(刘备型):他们善于积累资源和做出判断,往往在其很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有绩效出来之后,才会对自己有信心,信心不足时对组织交给的工作常会采取逃避、自欺欺人的态度,导致绩效不佳。此类员工潜力很大,又对目标敏感,只要给他明确的目标,并鼓励其挑战自我,是可以成为优秀员工的。
      
      X1型(诸葛亮型):他们思考问题非常缜密,不喜欢做没有把握、事先没有准备和缺乏资源支持的事情,很难适应工作的变化。绩效不好的原因也往往是从事了快速变化或快速决策的工作。只要减轻他们的压力,把比较有规律或可以计划的工作交给他们就可以了。
      
      X2型(袁绍型):这类人细心,喜欢与人打交道。只要是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其绩效都不会差,绩效出了问题一般是工作不合适或刚到一个新的岗位,这类型的人在新岗位上需要找到感觉,没有找到感觉之前很难有好的绩效表现。
      
      C1型(总理型):他们的思维特征是配合他人的被动思考型,属于辅助性人才。在独立决策的岗位上由于其被动性思考,总是问题出现了才去思考对策,所以,因为没有前瞻性,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类型的人责任心很强,只要有其信任的上级作为领导,做配合性的工作,也能把工作做好。
      
      根据GFT人才顾问的分析,前面提到的那位IT企业的经理最开始作为总经理的人选进入公司,本身属于X2型,在没有经验的岗位上进入工作状态比较慢,思维方式也不够严谨,而且由于决策依赖经验和感觉,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决策失误并引发团队问题,尽管该候选人潜质很好,但当时并不适合担任总经理职位。
      
      不过这位职业经理人已经进入公司,不可能弃之不用。于是,咨询师给出了一个调整方案:在保持其总经理待遇的前提下,让他先负责一个独立的软件系统工程项目,作为熟悉公司、检验能力的过程。随后,在第一个绩效周期(三个月)结束时,不仅所有的绩效指标都没有完成,而且员工的冲突不断,项目进展不顺,客户投诉也很多,就是因为他做事大大咧咧,不够严谨,对于团队管理也不善长。
      
      对此,老板一筹莫展,他本人的信心也大受挫折。后来在老板与咨询顾问协商后对其降职处理,将他安排到营销部做副职,负责客户的维护和软件产品的销售工作,希望其发挥原有的专业优势以及其善于交朋友,对客户以诚相待的特点,待其得到充分锻炼、做出成绩后再委以重任。之后,咨询顾问对这位X2型的经理人又做了辅导,指出他的优势和需要注意规避的问题,并指导其如何更大程度地扬长避短。
      
      后来,他到了新岗位后如鱼得水,无论是在客户维护还是在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半年后便升为华东区销售副总。
      
      在该案例中,这位X2型的经理人虽然刚开始被降职,但后来只是换了一个岗位,其绩效便判若两人,很快又得到了晋升。这说明把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多么重要,而且针对其自身思维特点进行的专门辅导也必不可少。
      
      找到逃避价值,让降职员工自动离职
      
      对不适宜企业发展,价值很难发挥的员工,应及早通过坦诚的沟通,使其认识到企业与自己的职业发展不匹配,协助他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自动离职,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根据GFT理论中人的个性思维分类,每种类型的人都有其逃避价值,如果企业的安排刚好碰到员工的逃避价值,他就很可能会自动离开。所谓逃避价值,在这里是指每个类型的人都会有其害怕并逃避开的情景,一旦面临这样的局面,他一定会想办法逃避,无法长时间地面对。
      
      A1型(孙悟空型)的人,由于其独立做事能力很强,有成就感,其逃避价值是不做事就难受,找不到成就感。如果企业不给其安排实际的工作,让他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会觉得难以忍受,不超半年,必然自动离职。
      
      A2型(孙中山型)的人,由于其表现欲很强,如果企业安排的工作不让他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冷淡、疏远政令中心,找不到成就感,觉得在企业里没有前途,是一个多余的人,他也会选择离开。
      
      B1型(项羽型)的人,由于其急功近利的个性,凡事都要有收益,如果企业降低其收益,比如奖金、绩效工资等,他就会自动离开。
      
      Y1型(刘备型)的人,由于其目标导向性,已经确立的目标无法达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情。只要企业不给他达成目标的资源,他就很难实现自己的志向,自然会选择离开。
      
      X1型(诸葛亮型)的人,凡事都要做好规划,假如让他的工作不具有可计划性,无规律可循,并不断地变换其岗位,他将难以适岗,做不出成绩,必然也会选择离开。
      
      X2型(袁绍型)的人,由于他们是凭感觉和经验做事的人,但对不熟悉的领域往往找不到感觉。如果让其在没有感觉的环境工作中,而且没有人帮助和培养,必然会导致其离职。
      
      C1型(总理型)的人,由于他们是配合型人才,欠缺独立性,从事没有经历过的工作时,需要他人的指点,独自很难完成。此类型的人对企业的忠诚度最高,往往受到委屈也愿不离开企业。
      
      以上让员工自动离职的办法,可以说并非最佳选择,甚至看起来有些“阴险”,在考虑到企业稳定或某些特殊情况时,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用一用倒也无妨,但是,毕竟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对策,企业应该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和更为主动的手段解决不适岗员工的去留问题,那就需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针对离职员工的一系列援助计划。
      
      此外,企业经常会对有贡献、但又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老员工不知如何安置。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情”字当头,人情味儿十足,对曾经做出贡献、而现在无法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老员工,感到既不能“卸磨杀驴”,又找不到他们发挥的岗位和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员工加盟,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让这样的老员工作为企业的编外顾问,不要再呆在岗位上了,以免使企业的绩效系统无法发挥作用,影响其公平性。也有的企业采取给他们以一定的股份使其颐养天年的做法。
      
      针对不同员工类型,提升能力的培养要点
      
      对于有潜力的降职员工来说,想要将其潜力充分发挥并利用起来,除了做心态调整方面的工作外,还要对其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应用GFT思维理论工具,个性化的培养,发掘降职员工先天的潜力,是使其成长的关键。那么,这就需要了解各种类型员工的潜力所在,对不同类型的人区别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对降职员工的处理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棘手,只要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给降职以正当理由;并且充分把握好员工的心态,对其进行人性化关怀;分析清楚员工自身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降职员工采取不同措施,使不适合在本企业发展的员工自动离职,并且留住自己需要的员工,对其进行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充分发挥其潜力,就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再次说明,人力资源工作者只有对人性有了充分的把握,理解人、关心人,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为企业赢得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