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收费”成家居行业潜规则
Detail

“二次收费”成家居行业潜规则

Publish Time: 2012-08-15     Views: 884     Source: 洛阳日报     Author:
Description: 目前正值家居产品的消费旺季。一些商家“裸卖”家居商品,随后再向消费者收取各类材料费、安装费等,这种“二次收费”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不少消费者因此“中招”。工商部门表示,尽管国家对此并无明确的规定,但涉及“二次收费”的,商家收费前需向消费者明......
  目前正值家居产品的消费旺季。一些商家“裸卖”家居商品,随后再向消费者收取各类材料费、安装费等,这种“二次收费”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不少消费者因此“中招”。工商部门表示,尽管国家对此并无明确的规定,但涉及“二次收费”的,商家收费前需向消费者明示。

  “二次收费”频现

  8月6日,市民秦女士在涧西区某家具卖场购买了一套两扇门。商家安排的安装人员上门安装时却以房屋门框尺寸不合适为由,要求秦女士另付80元材料费。秦女士认为,购买这套门时,商家并未提及材料费,安装时再额外收费,让人很难接受。而且,商家既然负责上门安装,就不应该再额外收费。

  而在西工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今年7月底,刘先生为自家的新房购买了一套洗漱台,商家当时承诺上门安装。可安装工到了刘先生家后,却说产品中附带的上水管不够长。刘先生需要再花40元换一根新的上水管,还要另交30元的安装费。

  安装利润丰厚

  郭晓东曾在某建材家居卖场工作过。他表示,如今真正免费上门安装产品的商家很少,“裸卖”商品再在安装环节“二次收费”,已成为家居行业的潜规则。

  郭晓东说,家居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商家为了完成一单生意,常常会尽量满足消费者对价格的要求,而后在安装环节赚回利润。如一套组合家具,安装工在搬运过程中会将产品拆散,在安装时一般会收取50元至100元的搬运费,而安装时又会收取100元至200元的安装费。如遇到需要添加其他材料的情况,收费数额更是无法预测。

  如有消费者投诉商家,商家会解释这些临时雇来的安装工私自收费,店内毫不知情。实际上,不少安装工的“二次收费”都得到了商家的默许。这些收费最终也要按比例与商家分成。甚至部分商家会借安装工推荐配件,借机推销自家的产品。部分商家甚至克扣产品原装配件,再让消费者额外加钱购买。

  商家收费前需明示

  市工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家居产品安装过程中涉及的收费问题,国家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不过,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商家将商品卖给消费者,买卖双方便形成了合同关系。商家有义务提前告知消费者,在安装产品过程中,哪些项目收费,哪些项目免费,同时明确其所提供商品及配件发生故障时,责任由谁承担。另据相关规定,商家应确保所售商品应具备其应有的性能,不缺少应有配件,并能正常使用。否则,消费者可向相关部门投诉。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家居产品时,应与商家签订详细的购买合同,仔细阅读合同上的相关条款,如遇不合理条款,应要求商家及时更改;对于购买商品后涉及的收费项目,也应让商家以文字形式列入合同中。除了要求商家对产品开具发票外,消费者还应让商家对额外收费的相关配件及服务开具有效凭证,便于日后维权。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从年初开始走低的价格行情让红木家具(装修效果图)销量严重受挫,尤其是中低端红木家具,价格降幅一般在50%%左右,高端红木价格降幅相对较小。8月4日,某品牌销售经理摇摇头告诉记者:“今年整个红木家具市场异常冷清,从年初开始价格就一直跌得厉害。” 

        自去年11月开始,大多数红木家具市场的客流量遭遇了“滑铁卢”。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受原材料价格回落、楼市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红木家具零售商的客流量降幅在40%左右。多米诺骨牌效应随之显现,在今年年初,红木家具价格出现明显下滑,特别是中低端红木家具,价格降幅达50%,高端产品降幅约为10%至25%。 

        半年间,红木家具市场吹来的“冷空气”着实让红木收藏者和爱好者们冷静了不少。 

        业内人士指出,2008年以来红木企业的数量增多,加上普遍采用机械化生产,红木家具产能激增,而红木文化普及较慢,终端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没能跟上,加之现阶段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导致红木家具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 

        尽管收藏红木家具的人群在不断扩大,但红木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红木家具的真品比率会越来越小。“真真假假难分辨”也是一直让红木投资者“头疼”的一个问题。 

        8月1日起,《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是继1998年制定红木国标以来首次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 

        业内人士认为,关于红木的鉴别并不是挂张“家具质量明示卡”就能达到效果,新标准也只是一些辅助的技术要求,如果能够限制得更规范,再加上国家强有力的监管,督促行业内积极执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专家提示,在新国标的具体细则还没有明确之前,消费者一定要谨慎投资,不要急于购买。
    View
  •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高档红木家具,半数以上是假冒仿制品,而且价格还能炒到每斤2万元至3万元。”近日,正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熟悉高档红木家具销售现状的红木商人曾嘉勋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从海南花梨木到越南紫檀木、从缅甸鸡翅木到柬埔寨酸枝木……越来越多打着“稀缺资源”旗号的家具,引起民间资本的疯狂追捧。然而,一些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红木家具被爆炒的背后是市场监管存在真空。

      年年“翻跟斗”:三成流通货赚取10倍利润

      红木家具从广义来说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等硬木家具。记者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的红木市场采访时发现,3年前价格不过每斤8000元的花梨木,如今价格已经飙升到每斤2万元至3万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经营红木家具的刘勤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上世纪80年代红木家具每套不过2000元至3000元,上世纪90年代就达到了每套1万元至2万元;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翻着跟斗”向上涨,从过去的按套论价,变为现在的按斤论价,成套的红木家具价格几乎每年以10倍至20倍的涨势增长。

      刘勤勇透露,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是价值规律使然,实际上与商家的炒作有密切关系。炒作的一般规律是:经销商向红木产地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成为经销商,所在区域性的红木全部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地和经销商供销体系形成后,一级经销商就会与二级、三级经销商联手,抬拉红木各类产品价格。一级经销商通过绝对垄断权,留下70%左右的红木囤积,拿出30%左右的份额,通过“价格联盟”进行跨区域抬拉,将价格拉到购买价格5倍至6倍抛售给二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继续联合抬拉,达到满意的价位后才抛售给三级经销商。由于一级到三级经销商层层囤积、层层抬拉价格,结果只用三成流通原料炒作,就能实现比最初购买价格高出10倍的价格。

      千亿市场鱼龙混杂三招鉴别“冒牌拼装”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套标价为8000万元的“天价”红木家具。在展厅里,只要和红木沾边的家具都身价不菲,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一套。曾嘉勋忧虑地说:“按照目前国际国内的各类红木家具、红木原料价值总额超过上千亿元,但冒牌拼装的产品在不断吞噬红木家具的信誉。”仿红木与真红木家具在价格上有天壤之别,一套五件套的红木家具,紫檀木料的可能要花费40万元至50万元,但是仿红木则只需2000元至3000元。用亚花梨冒充花梨木,用铁木、豆木冒充酸枝木,用非洲鸡翅木冒充缅甸鸡翅木……以次充好的情况,更是为人诟病。

      常年从事红木家具鉴别的专家于能强向记者介绍了简单的甄别优质红木家具要点。

      了解质地。红木中以紫檀木质地最好,一般呈红色,木质坚硬、沉重,木纹细密,带有油性,十分美观。花梨木和酸枝木为中等,一件红木家具常会发现用两种木料制作的情况,属于正常的制作工艺。

      木纹与重量。真品红木家具,木质带有紫色、深红色等自然红色,木纹细腻美观,清晰可见,而仿制品上漆后则一般颜色死实,并常有白色泛出,无纹理可寻,在重量上也比真正的红木家具轻得多。

      考虑式样。老式红木家具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东方情调,但这只是红木家具的一种风格,不能以古色古香作为红木家具风格的唯一标准。选购红木家具时,应注意其地区及时代风格。京式注重工精料实,广式讲究粗壮雄浑,明式强调简洁实用,清式着意精雕细琢等等。

      市场监管真空亟待填补

      “行业协会不愿管,检验检疫管不了。”这是记者采访的不少商家对目前红木家具市场的真实心态。广东家具商人吴鸣达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对红木家具没有明确的鉴定标准,行业协会也不愿意出台相关的措施,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干脆在进口报关过程中就直接申报“红木进口”,检疫和海关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此类商家拿着报关单作为自己“红木家具”的“身份证”。

      目前,不少红木家具制造商宣称自己的红木家具是从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进口原料”,实际上,越南不久前出台了严格控制红木原料外流的制度。

      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采取工商、海关、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尽快填补以红木家具为典型的家具市场监管真空。一方面要求行业协会尽快出台家具产品规范细则,如成套家具同一材质用料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冠以相关名称,另一方面海关、检疫和税务部门要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通过建立跨国的原产地认证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拼装”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