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国际物流存在得问题于应对策略
Publish Time: 2010-06-09 Views: 669 Source: NET|DXZM Author:
Description: 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已经......
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港,集装箱吞吐量1810万TEU;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1.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66万TEU。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国际货物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是国际商务活动得以实现的保证,而且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据测算,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左右,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美国商业界最新数字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价值的36%,而中国商品的这个比例估计会更高。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当然包含国际物流业)之潜力与差距。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二)物流行业人才短缺
(三)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五)经营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
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有利于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首先,明确政府管理职能。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再次,抓紧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最后,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并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
(二)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解决国际物流人才短缺乏的较好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是引进国际化的物流理念、管理模式、竞争机制,吸纳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懂IT技术与电子商务以及通晓报关、报检、运输、保险和国际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现代化,而物流信息化要依靠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推动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采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的管理。
(四)加快国际物流业
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兴办、企业经营”。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五)实行集约化经营,创新物流服务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特别在经济中心城市造就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基本形成一种以城市为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区域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若干条以沿海重要城市为中心的国际多种方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
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14221.2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港,集装箱吞吐量1810万TEU;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1.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66万TEU。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为国际货物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是国际商务活动得以实现的保证,而且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据测算,我国目前的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左右,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美国商业界最新数字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价值的36%,而中国商品的这个比例估计会更高。由此可见,我国物流(当然包含国际物流业)之潜力与差距。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二)物流行业人才短缺
(三)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五)经营规模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低
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有利于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首先,明确政府管理职能。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再次,抓紧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最后,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并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
(二)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解决国际物流人才短缺乏的较好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一是引进国际化的物流理念、管理模式、竞争机制,吸纳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懂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懂IT技术与电子商务以及通晓报关、报检、运输、保险和国际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现代化,而物流信息化要依靠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推动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采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的管理。
(四)加快国际物流业
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政府兴办、企业经营”。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五)实行集约化经营,创新物流服务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特别在经济中心城市造就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基本形成一种以城市为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区域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若干条以沿海重要城市为中心的国际多种方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
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Prev: 中国目前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改善
一、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铁路在国家交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以八纵八横铁路通道为路网主骨架加以重点建设(八纵:为京哈、沿海、京沪、京广、京九、大湛、包柳兰昆通道:八横:为京兰·藏、煤运北、煤运南、陆桥、宁西、沿江、沪昆及西南出海通道)。至200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15万公里。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1985—2001年新增公路里程49.30万公里,年均增长3.08万公里,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76.1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万公里。
内河水路运输线路长度2002年达到12.15万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其中深水泊位达到822个,主要港口生产性泊位比1989年增长了1.1倍。到200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标箱(TEU),其中上海港超过800万标箱、深圳港超过700万标箱,都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名。
2001年航空线路为1,143条,航空运输线路总长度为155.36万公里,为10年以前(1991年)55.91万公里的2.78倍。
2001年输油管总长度13,272公里,为10年前1992年的1.55倍;输气管总长度14,283公里,为1992年的1.85倍:输油气管总长度27,555公里,为1992年的1.74倍。
许多建成和在建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如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的物流基地,以及地方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在加快进行。
2、全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
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部门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运输形势平稳发展,铁路、公路、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2002年的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如下表:
由于沿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快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长很快,2001年达到14.26亿吨,2002年为16.63亿吨,增长率为14.25%。由于入世促进外贸,预计到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目前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大约为400亿美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走势。有7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港行列,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目前7个亿吨以上的大港2001年和2002年的吞吐量分别如表三所示。
表一、总货物运输量(亿吨)
2001年 2002年
铁路 19.26 20.4
公路 105.63 110.6
水运 13.27 14.1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表二、总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
2001年 2002年
铁路 14572.2 15085.79,15477
公路 6330.4 6554.88,6704
水运 25988.9 26181.2,26481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表三、各大港口集货物吞吐量(亿吨)
2001年 2002年
上海 2.21 2.64
广州 1.282 1.49
宁波 1.285 1.52
大连 1.005 1.09
秦皇岛 1.13 1.118
天津 1.137 1.303
青岛 1.04 1.22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汽车工业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总量目标为:2005年,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将大大增加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2)家电、电子、通讯产业
家电生产能力近年来增长很快,根据国家轻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主要家电产品的需求为:电冰箱1,3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冷气机2,000万台,微波炉900万台,洗碗机400万台,电热水器1,000万台。一些企业正在建设现代物流系统,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电子通讯器材和电脑的生产发展也很快,出现不少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准,也面临物流现代化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铁路在国家交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以八纵八横铁路通道为路网主骨架加以重点建设(八纵:为京哈、沿海、京沪、京广、京九、大湛、包柳兰昆通道:八横:为京兰·藏、煤运北、煤运南、陆桥、宁西、沿江、沪昆及西南出海通道)。至200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15万公里。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1985—2001年新增公路里程49.30万公里,年均增长3.08万公里,2002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76.1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2万公里。
内河水路运输线路长度2002年达到12.15万公里。到2002年底,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其中深水泊位达到822个,主要港口生产性泊位比1989年增长了1.1倍。到200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标箱(TEU),其中上海港超过800万标箱、深圳港超过700万标箱,都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前十名。
2001年航空线路为1,143条,航空运输线路总长度为155.36万公里,为10年以前(1991年)55.91万公里的2.78倍。
2001年输油管总长度13,272公里,为10年前1992年的1.55倍;输气管总长度14,283公里,为1992年的1.85倍:输油气管总长度27,555公里,为1992年的1.74倍。
许多建成和在建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如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的物流基地,以及地方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在加快进行。
2、全社会货物运输量持续增加
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部门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运输形势平稳发展,铁路、公路、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2002年的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如下表:
由于沿海的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快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长很快,2001年达到14.26亿吨,2002年为16.63亿吨,增长率为14.25%。由于入世促进外贸,预计到2005年对外贸易总额将突破7,000亿美元。目前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大约为400亿美元,到200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港口吞吐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走势。有7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港行列,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世界第四大港。目前7个亿吨以上的大港2001年和2002年的吞吐量分别如表三所示。
表一、总货物运输量(亿吨)
2001年 2002年
铁路 19.26 20.4
公路 105.63 110.6
水运 13.27 14.1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表二、总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
2001年 2002年
铁路 14572.2 15085.79,15477
公路 6330.4 6554.88,6704
水运 25988.9 26181.2,26481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表三、各大港口集货物吞吐量(亿吨)
2001年 2002年
上海 2.21 2.64
广州 1.282 1.49
宁波 1.285 1.52
大连 1.005 1.09
秦皇岛 1.13 1.118
天津 1.137 1.303
青岛 1.04 1.22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汽车工业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总量目标为:2005年,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将大大增加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
(2)家电、电子、通讯产业
家电生产能力近年来增长很快,根据国家轻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05年,主要家电产品的需求为:电冰箱1,300万台,洗衣机1,800万台,冷气机2,000万台,微波炉900万台,洗碗机400万台,电热水器1,000万台。一些企业正在建设现代物流系统,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电子通讯器材和电脑的生产发展也很快,出现不少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发展到目前的水准,也面临物流现代化问题。
View
Next: 何谓物流管理概念的发展三个阶段?
人们虽然长期对物流现象习以为常,但是一直到20世纪初以前,还没有“物流”这个概念。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物流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个是局部范围,主要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第三是意见不统一。主要有二种意见、二个提法: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于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的。二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 Baker)于1905年提出的叫做Logistics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
应该说,这二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一样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直译应该是“实体分配”,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应该译成“分销物流”。它实际上就是指把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而Logistics是后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资的供应保障、运输储存等。
这二种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分别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应用和发展。还是因为这二个概念各自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独立运用,二者之间没有发生冲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学派来进行统一规范,也不需要得到社会广泛一致的公认。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是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学。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到80年代中期,可以叫做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1、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
1961年斯马凯伊(Edward W. Smykay)、鲍尔素克斯(Donald J. Bowersox)和莫斯曼(Frank H. Mossman )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科。60年代初期,密西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
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
2、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50年代中期,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到了承认、发扬和光大,以后又逐渐传到了欧洲、北美, 70年代末也传到了中国。这样,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这样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学。
分销物流学,主要把物流看成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在分销物流学中,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在各个物流专业理论和应用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系统理论、运输理论、配送理论、仓储理论、库存理论、包装理论、网点布局理论、信息化理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技术等。
3、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
1965年美国J. A. 奥列基博士(Dr. Joseph A. 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而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求则是一种相关需求,应当用MRP技术。在MRP发展的基础上,受MRP思想原理的启发,80年代又产生了应用于分销领域的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 技术,在MRP和DRP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90年代又出现了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这一时期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 JIT)以及相应的看板技术是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另外一朵奇葩。它不光在生产领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哲学和技术,而且为整个物流管理学提供一种理想的物流思想理论和技术,现在已经应用到物流的各个领域。
企业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物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包括工厂选址、厂区布局、生产线布置、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等等,也都成为物流学强劲应用和发展的领域,形成了物流管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所有这些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强劲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分销物流的概念显然不能包含它们,使原来只关注分销物流的人们自然想到,光使用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经不太合适了。特别是到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于是就进入了物流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叫做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第二阶段物流业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自然意识到,物流已经不只是仅仅限于分销领域,而已经涉及到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原来的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应该扩大概念的内涵,因此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物流概念Logistics虽然和第一阶段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Logistics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完全相同了:第一个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 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物流问题,无论是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档次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的Logistics,不要译为后勤学,更不要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主要事实是: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集成化物流:例如,MRPII是把生产管理与生产能力管理、仓储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DRP是把分销计划、客户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车辆管理、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LRP是把MRP和DRP集成起来;ERP是把MRPII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集成起来;等等。
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九十年代供应链理论的诞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导致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共同化、集约化和协调化。
物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物流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个阶段是物流概念的孕育和提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一个是局部范围,主要是在美国;第二个是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第三是意见不统一。主要有二种意见、二个提法: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 Shaw)于1915年提出的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市场分销的角度提出的。二是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 Baker)于1905年提出的叫做Logistics的物流概念。他是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
应该说,这二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一样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直译应该是“实体分配”,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应该译成“分销物流”。它实际上就是指把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而Logistics是后勤的意思,主要是指物资的供应保障、运输储存等。
这二种不同的概念,之所以都分别能存续下来,是因为它们都分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响应、应用和发展。还是因为这二个概念各自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独立运用,二者之间没有发生冲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学派来进行统一规范,也不需要得到社会广泛一致的公认。因此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物流概念的孕育阶段,是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孕育了物流学。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开始到80年代中期,可以叫做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这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概念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
1、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
1961年斯马凯伊(Edward W. Smykay)、鲍尔素克斯(Donald J. Bowersox)和莫斯曼(Frank H. Mossman )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科。60年代初期,密西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
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
2、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50年代中期,美国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到了承认、发扬和光大,以后又逐渐传到了欧洲、北美, 70年代末也传到了中国。这样,基本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接受了这样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学。
分销物流学,主要把物流看成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种物流活动的总和。在分销物流学中,主要研究这些物流活动在分销领域的优化问题。在各个物流专业理论和应用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系统理论、运输理论、配送理论、仓储理论、库存理论、包装理论、网点布局理论、信息化理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技术等。
3、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
1965年美国J. A. 奥列基博士(Dr. Joseph A. Orlicky)提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概念,并指出订货点法的物资资源配置技术只适用于独立需求物资。而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求则是一种相关需求,应当用MRP技术。在MRP发展的基础上,受MRP思想原理的启发,80年代又产生了应用于分销领域的DRP(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Planning) 技术,在MRP和DRP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90年代又出现了LRP(Logistics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这一时期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准时化生产技术(Just In Time, JIT)以及相应的看板技术是生产领域物流技术的另外一朵奇葩。它不光在生产领域创造了一种革命性的哲学和技术,而且为整个物流管理学提供一种理想的物流思想理论和技术,现在已经应用到物流的各个领域。
企业内部另一个重要的物流领域是设施规划与工厂设计,包括工厂选址、厂区布局、生产线布置、物流搬运系统设计等等,也都成为物流学强劲应用和发展的领域,形成了物流管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
所有这些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强劲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分销物流的概念显然不能包含它们,使原来只关注分销物流的人们自然想到,光使用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已经不太合适了。特别是到80年代中期,随着物流活动进一步集成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改换物流概念的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于是就进入了物流概念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叫做现代物流学(Logistics)阶段。第二阶段物流业的发展,使全世界都自然意识到,物流已经不只是仅仅限于分销领域,而已经涉及到包括企业物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分销以及企业废弃物再生等全范围和全领域。原来的分销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应该扩大概念的内涵,因此决定放弃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而采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物流概念Logistics虽然和第一阶段的军事后勤学上的物流概念Logistics字面相同,但是意义已经不完全相同了:第一个阶段军事后勤学上的Logistics 概念主要是指军队物资供应调度上的物流问题,而新时期的Logistics概念则是在各个专业物流全面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基于企业供、产、销等全范围、全方位物流问题,无论是广度、深度以及涵盖的领域、档次都有不可比拟的差别,因此这个阶段的Logistics,不要译为后勤学,更不要译为军事后勤学,而应当译为现代物流学。它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所有企业(包括军队、学校、事业单位)的集成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物流学概念。
这个阶段的主要事实是: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集成化物流:例如,MRPII是把生产管理与生产能力管理、仓储管理、车间管理、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DRP是把分销计划、客户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车辆管理、仓储管理、成本管理等集成起来;LRP是把MRP和DRP集成起来;ERP是把MRPII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行政办公等系统集成起来;等等。
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物流专业化、技术化和集成化,实现了生产和物流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九十年代供应链理论的诞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导致物流管理的联合化、共同化、集约化和协调化。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