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成公务员“考霸”之是与非
Detail

研究生成公务员“考霸”之是与非

Publish Time: 2009-07-06     Views: 973     Source: 长江商报     Author:
Description:      女子李玫一年转战全国 10 个省市赶考公务员,花费9000 多元,她认定最佳出路就是考。“读法学,总归是想进公务员公检法系统的,而且又是金饭碗,待遇地位都特别受人尊敬。” 李玫成为了一位名副......
     女子李玫一年转战全国 10 个省市赶考公务员,花费9000 多元,她认定最佳出路就是考。“读法学,总归是想进公务员公检法系统的,而且又是金饭碗,待遇地位都特别受人尊敬。” 李玫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霸”。这一年来,李玫转战全国 10个省市之间 “漂泊”考试,却屡战屡败。

  ( 12月12日《上海青年报》)

  甲方

  心态偏颇有待修正

  女硕士志在做大事还是大官?

  她之所以不折不扣地坚持考公务员,是看重公务员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除了稳定,报酬也比较高,是这些报考者想象中的“金饭碗”,是对前途的一种投资。在这些报考者的心里,考公务员不过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商业现象,不过是满足自身私利的一种途径,哪里还有“群众利益”呢?这些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要么趾高气扬,要么到处赚取“高额回报”,根本就不会是想给群众谋取利益的公仆,不过是想通过这个途径过“官瘾”而已。这名硕士辗转10省市,对贫困地区敬而远之,而对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趋之若鹜,这种报考态度哪里是广大群众需要的?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青年人应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当大官。希望这名硕士尽快平静下来,对想从事的工作及其环境作明确地分析,然后再慎重地报考。

  王贵宏(四川绵阳 大学生)

  “转战十省”有必要么?

  作为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就要敢于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不管身居何处只要能吃苦耐劳,放下架子,从小事做起,历经风雨,就可“百炼成钢”,抱着一颗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的思想,就是考上公务员,也会在仕途中碰得焦头烂额。无论商业、艺术、政治等各行各业都要经过一番拼搏才能成“正果”,一出校门就期盼着“糠箩跳米箩”,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好事”?

  公务员不是避风港,也不是养老院,金饭碗变泥饭碗并不是遥不可及,只仰慕公务员的待遇是时代的“近视眼”。何况每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位等诸多因素不同,考公务员只能是求职的一种尝试。

  大学生求职要有务实性,公务员毕竟凤毛麟角,只要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辛苦汗水智慧才干说话,前路就会“风光无限”,何须为公务员而去“牺牲一切”呢?

  童克振(安徽凤台 公务员)

  乙方

  形势使然无可厚非

  没有“好爸爸”才成了“考霸”

  一个问题是:除了公务员职位之外还有很多“好工作”,比如垄断企业等等,公务员凭什么就那么吸引“考霸”呢?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凡进必考”极为吸引没有“关系”“背景”的考生。这或许能够揭示出“考霸”的无奈——没有“好爸爸”才成了“考霸”。“好爸爸”对孩子就业的“帮助”作用,早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被社会舆论称之为就业的“代际效应”。据共青团中央今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已经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高。很显然,在公务员考试激烈的竞争之外,“好爸爸”们还有十分广阔的发挥空间。有背景的何必去考?没背景的却非考不成。简单地说“考霸”的行为“不理智”,或许也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虞。

  宣华华(浙江台州 公务员)

  不过是追寻稳定生活梦想

  小李的例子虽然极端,但却体现了眼下学子们求职的典型心态。跟范进的名利癫狂比起来,“考霸”们的行为并不可笑,他们看似疯狂的考试理念其实是建立在非常冷静的职业价值分析之上的,那就是职业的稳定性压倒一切。而将公务员与其他职业一一对照,公务员最具诱惑力的无非是职业的稳定性。在职业危机感不断加剧的社会趋势下,对于亟待就业的学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种稳定感更重要的呢?显然,跟范进晋身及第荣华富贵的梦想比起来,小李以及她所代表的群体的动机要简单多了。考霸辗转南北谋求的,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安稳生活的愿望。

  “考霸”一族折射的其实是公民对于稳定生活的渴望。在看待公务员热时,更应看到藏匿其后的民生渴望。而公务员群体率先实现自己群体的稳定,是否也要考虑到这样的渴望?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金融危机下广东大学生就业面面观

      近日,随着广东省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离校期越来越近,大学生将如何迈出人生第一步,成为广东各界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广东高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约33万人,还有3万广东户籍在外省就读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外省来粤求职大学生,今年预计有超过50 万毕业生在广东求职。

      作为外贸出口大省的广东,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曾经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些受波及的企业也减员增效,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此外,原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也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小黄同学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她就开始着手找工作,跑了无数人才市场,甚至去深圳、珠海,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对记者说,大部分和外贸行业相关的小公司和工厂因为接不到国外的订单,纷纷倒闭或停产,绝大部分小型外贸企业都在裁员而且逐渐减少了招聘职位甚至停招。

      对此,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公开招聘1.6万名基层中小学教师,享受“上岗退费”政策;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按失业保险金标准按月给予临时生活补助;2009—2011年,3年组织6万未就业生见习;大学生创业,试行注册资本零首期等共31条。

      但仅靠社会和政府的帮助,力度当然不够,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应对。记者在对广东大学生采访中发现目前广东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在逐渐接近现实,大多数毕业生降低了预期薪酬,求职心态趋于平稳,并开始建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李超就读于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金融危机,学习新闻的他有切身感受,本想等待各大报业的校园招聘,无奈经济危机下大多数报业都暂停了招聘计划,他希望毕业后能做一名记者的目标也就相应地改变了。“等有了工作经验,等金融危机过去,我们还有机会。”李超说。

      但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像李超一样真正转变就业观念,一些应届毕业生抱怨:“好歹读了那么多年书,是个大学生,总不能干农民工的工作吧。”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降低家庭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根本举措。

      人力资源专家忠告毕业生,只有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找准定位,理性调整期望值,才能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特别是金融、房地产专业的毕业生,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

    View
  •   “公务员……大专以上……35岁以下……30万元马到成功……130XXXXXXXX。”一则这样的“价格表”张贴在沈阳市于洪区格林梦夏一期14号楼一家便利店门前,标价叫卖公务员岗位。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伙人“一定是骗子”(据6月29日《半岛晨报》)。

      “公务员考试是公开、公正的,并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这是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所说的,更是相关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但问题是,相关部门的明确要求甚至是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有时候并不能“令行禁止”。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去年,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直属监狱招录警察时笔试、面试名单的备注栏里,竟然还明确标注有“打招呼”的信息。打招呼的人中,从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的内部官员、警官到省直机关(如人事厅、办公厅的领导干部),甚至外省监狱系统的领导等都赫然在列。尽管该名单在官方网站上只出现5分钟,尽管相关部门表示这只是他们的“工作台账”,但这一“操作不慎”的情况显然反映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里面存在的“潜规则”。此外,网友也不断曝光曾经在公务员考试、招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黑幕。

      我们不怀疑叫卖公务员岗位的确有骗局,但是这个叫卖公务员岗位的中年妇女却没像普通骗子那样大包大揽,因为她一再强调必须通过考试合格后,在“面试”环节交钱,考试不合格她也无能为力。从这些情况看,“办事人”很可能真正是“拿钱办事”而不是“纯粹骗钱”。

      笔者看来,该事件暴露出的是“潜规则”,而不是简单的骗局。笔者之所以这样分析,是因为时下公务员招聘虽然强调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并有严格的考核程序,但事实上却有空可钻,有能“卖”的漏洞。比如说,大家都是通过考试,从前10名中选5名,面试这一关就很重要。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何况“面试”是个“软指标”,全凭考官一句话,或有关领导干部打个招呼,他们就可以纵容考生从中作弊,或故意将面试的考题事先向考生透露,面试时那些有人打了“招呼”的考生当然“对答如流”。在这样的“潜规则”操纵下,那些“卖公务员岗位”诈骗者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既要防“卖公务员岗位”的骗局,又要防“卖公务员岗位”背后的权钱交易腐败。不妨对这个“卖公务员岗位”的中年妇女进行顺藤摸瓜,没准能揪出“卖公务员岗位”背后的真正“能人”。如果这个“腐败链”不铲除,漏洞不堵,“卖公务员岗位”的事也许还会发生。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