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疫”之后的智能音箱行业
Detail

一“疫”之后的智能音箱行业

Publish Time: 2020-03-02     Views: 703     Source: 顺德家具网     Author:
Description: IDC就发布了一组关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终端市场将迎来一系列变革的预测,对于今年中国终端市场的预估相当不乐观。......

 俗话说“打败你的可能不是对手,颠覆你的可能不是同行”,在今年疫情影响下,这句话再次得到验证。

新冠的爆发,对于中国整体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产业在疫情下都已面临生存难题。服务业、实体零售、旅游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被视为此次疫情的“经济”重灾区。

日前,IDC就发布了一组关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终端市场将迎来一系列变革的预测,对于今年中国终端市场的预估相当不乐观。而作为终端硬件中的“异类”,近两年火爆异常的智能音箱,能否在疫情中做到独善其身呢?

战“疫”之下,智能音箱市场变数几何?

IDC认为,受大环境影响,对于全国终端市场销量带去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中国终端市场第一季度整体销售量将下滑,预期超过30%-40%,不过后期将呈现U字型反弹。

IDC判断,基于供应链、生产、物流受限、销售渠道发生较大改变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果疫情能够在三月初得到有效控制,全年终端市场将出现7-10%的下滑。

如果这组预测成真,对于国内许多终端市场都会带去非常严重的冲击,如PC、平板类产品,近年来本就一直处于下行,今年的日子无疑将会更加难过。而智能音箱作为近些年为数不多实现逆势上涨的终端产品,疫情对它的影响又有几何?

据奥维云网(AVC)发布《2019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总结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3682.2万台,同比增长高达126.6%,销售额69.1亿元,同比增长89.3%,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三年行业实现爆发式增长。

具体到各个品牌,天猫精灵、百度、小米三大品牌合计份额达92.7%,天猫精灵保持市场第一。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智能音箱行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不夸张的说目前智能音箱行业,包括上游供应链企业都是在被天猫精灵、百度、小米三家企业拉着走,他们对行业影响力非常大。

从供应链了解,目前天猫精灵、百度、小米相关核心工厂复工人员都只在30%-50%,上游物料供应商复工人员也低于30%。受疫情影响,各工厂2月底前智能音箱总体产能都将低于20万台,或许3月份产业情况将有所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是,行业供应能力将受到一定限制,若产品库存不足甚至将造成市场供应短缺,如此必将影响到全年销售情况。

不过,以2020年1月智能音箱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相关局面并未发生。AVC数据显示,国内市场智能音箱销量为418万台,天猫精灵以146万台销量排名第一。

对比发现,相比2019年1月智能音箱销量仍在上涨,当然涨幅必然有所下降,却不是因行业生产供给不足造成。以天猫精灵为例,截止到2月26日其相关促销活动依然在各大平台持续,说明目前库存依然充足,至少短时间内并没有库存压力。

1季度销量涨幅下跌,其原因可能更多来自于物流受限,但随着现阶段物流系统的逐渐恢复,2季度有望继续迎来高速增长。

整体来看,疫情对于智能音箱行业所带来的最大影响应该还是在于“生产环节”,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影响较小,当然这需要根据最终疫情持续时间以及复工情况而定。可以肯定的是IDC所预测全年终端市场将出现7-10%的下滑在智能音箱上不会得到体现。

把握三大优势,才能立于不败

疫情对于智能音箱行业的影响较小是一方面,但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业内品牌能否在疫情过后继续领先还需具备三个方面的特质。

1、渠道将再次左右市场

IDC预测,在终端市场传统店面将迎来新一波关店潮,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比例将提升。近年来,下线门店经营艰难,加上现在无法营业势必会影响店面的资金链与营收。

对于其他品类的终端产品确实如此,特别是一些大型、高价产品受渠道影响将会较大,而对于智能音箱行业整体影响却没那么大。

以天猫精灵为例,目前天猫精灵线上销售占比早已超整体的70%以上,其他品牌的线上销售占比也越来越高。但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渠道对于行业内部各品牌而言却有不同意义。

线上渠道在这一时期内将成为大多数人购物的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之前那套线上线下多点开花的模式显然被暂时按下了暂停键。

因有天猫淘宝做支撑,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流量倾斜在所难免,天猫精灵的优势一下就被突显,在渠道上具备优势即代表疫情期间也能正常出货,能将疫情带来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渠道为王”的时代,在疫情作用下再次回归。对于智能音箱行业内部,品牌间的竞争,渠道将会展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硬件生意还得回归内容

目前,各类硬件产品,包括智能音箱在内,同质化是通病。所以想要减少疫情期间或之后所带来的影响,产品的可替代性是个重点。

对于智能音箱产品而言,在外观、技术上做文章的意义已经不大,除非像有屏音箱一样来一次质变。

像凯叔讲故事CEO王凯,曾分享过他做故事机时的案例,通过调研发现孩子们在选择故事机时在意的不是外观、不是数量,而是有没有他喜欢的故事。

这个案例显示出两个问题,第一,智能硬件不是卖硬件而是卖内容;第二,卖什么内容,不是你决定而是用户决定。

内容就是一个最佳的体现产品差异化的方向。智能音箱同样如此,比如在此次疫情期间户需求是什么?普通百姓需求的是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家长需求什么?是在学校停学的情况下,孩子有地方学习;物资紧缺家庭需求什么?当然是相关采购信息如此等等。

正是这种差异化导向,使得如今各品牌在疫情期间都会在内容层面大作文章,可以看到无论天猫精灵、百度、小米都纷纷推出满足疫情需求的内容,如天猫精灵在带屏产品中,将疫情新闻、智慧课堂、防疫指南、心理防疫等全面的内容融入其中,实时为不同层面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

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使得天猫精灵得以领跑市场。

3、“生态圈”决定市场归属

“生态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供应链,供应链将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一环;另一个是产品生态,因疫情期间人们大量时间在家中,智能音箱的“可玩性”成为居家人群讨论的焦点。

前者各大品牌,差异性不大,且因为非人力因素使然,无法把控;后者则是各大品牌各具特色。

像百度依托的是其强大的搜索,通过丰富搜索内容以及信息流来增强“可玩性”。天猫精灵和小米则类似,是通过扩大生态的方式增加“可玩性”,但天猫精灵与小米之间又有区别,小米更多的是在做内部生态扩张,而天猫精灵则是外放生态延伸。

如天猫精灵早在去年9月份已经实现与900多个智能硬件、家电厂商进行了合作,让用户有了通过智能音箱就能超控绝大部分家电产品的能力,丰富“可玩性”。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不过无疑天猫精灵是最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模式。

掌握渠道、内容以及生态,对于智能音箱在“疫后”再次爆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智能音箱能否活成终端市场的特例?

关于智能音箱能否活成终端市场的特例?从1月市场反馈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智慧家庭的脚步不会停

不同于其他品类的硬件产品,智能音箱有个“大背景”做支撑,那就是家庭IoT场景,智慧家庭市场的崛起并不会因疫情相关的原因而放缓,甚至可能还会促进相关产品的市场增长。

在疫情的作用下,人们纷纷回归“家庭”,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智能音箱产品因其既是终端又是枢纽的属性,收获市场青睐理所当然。

而作为业内品牌方,同样不会因为疫情原因而减少对于智能音箱产品的投入布局。可以看到,早前无论是百度的内容扩张,还是的小米“1+4+X”战略,又或者阿里将天猫精灵打造成为家庭消费IoT“棋眼”的存在,无不说明智能音箱于各大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再加上5G网络的正式落地,各类家庭IoT产品的摩拳擦掌,此时作为控制终端的智能音箱重要性越发突显。即便疫情在短时间内无法结束,给品牌造成了实际的库存难题,但这个缺口也会在之后的市场弥补回来。

2、智能音箱的发力点还没来

通过奥维云网2019年智能销售数据以及往年的数据可以看见,每年年初并不是智能音箱市场的发力点,相应的下半年以及6.18、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大促节日才是爆发点。

一方面,距离这些节点的时间还很长,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供货压力届时也能够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线上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小,在物流畅通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具影响。

之外,目前市场关于“报复性”消费的声音有很多,在家中“关”久了,对于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充满期待。

而通过短视频等各种平台,关于智能音箱的内容都有不少露出,如最近很火的通过天猫精灵猜人物的问答游戏,吊足了没有天猫精灵的观众胃口,如果2月份天猫精灵销量实现大规模增长,继续领先市场的话,并不会让人意外,怕得好好感谢下第一个发视频的用户。

总而言之,在市场和行业的双重驱动下,智能音箱不仅能活下来,或许还能活的比较滋润。

总结

智能音箱产品将继续“我行我素”,成为终端市场中的一位特例,想拖住智能音箱市场的持续爆发,疫情还没有这个能力。

来源:亿欧网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没有人能想到,2020,庚子鼠年,竟然是以一场疫情开始的。

    疫情不仅意味着人们的健康将面临潜在的威胁,更意味着各个行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的那句“现金流只够撑3个月”,让人们开始关注这场疫情背后潜藏着的,企业们的“危”与“机”。与餐饮、旅游、实体零售所面临的困境基本相同,随着疫情急速蔓延,房地产行业也进入休眠状态,销售趋于停摆。占据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的居住消费,正在遭到抑制。

    但这种抑制并非永久性的。业内的一个共识是,疫情过后,房地产市场将会迎来反弹。为了渡过寒冬,房企、房地产经纪以及房地产线上交易平台出台一系列措施,积极自救,在大量玩家的合力下,新的打法被推上历史舞台,互联网、A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化学反应正在被催化,线上化成为主流。着眼未来,2020年可能将会成为整个房产服务行业生态的拐点。

    至此,由这场疫情引发的、一场针对整个产业的蝴蝶效应,已经初露端倪。

    “延迟”:房地产消费需求遭到暂时性抑制

    1月26日晚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会员单位并全行业发出号召,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据CRIC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含湖南、江西、广东、海南、黑龙江以及武汉、成都、重庆、福州、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在内至少60余个省市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

    这一纸通知,直接导致超过95%的城市新增房源遭遇“零供应”。据CRIC监测到的84个城市2020年春节假期新增供应数据看,累计总量仅为25万平方米,较疫情爆发(以1月23日武汉封城为分界点)前一周大降95%;春节后一周随着疫情形势逐步严峻,84城供应量再度骤降至4万平方米,与2019年同时期相比,降幅达97%。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这个春节格外冷。

    节后的“回乡置业”热潮不再,各城市新房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直至二月中旬,疫情爆发已近一个月,防控措施进一步升级,售楼部和各大房地产经纪公司的实体店大部分仍未开业,房产中介恢复带看的另行通知更加遥遥无期。与此同时,大量房地产的潜在消费群体都被“捂”在家中,无法看房,不得不暂时选择观望。

    不过,在“房住不炒”的政策环境下,过去几年的房产调控,已经把投资需求压低,大量的购房者都是刚需客户,疫情只是让刚需客户的消费行为延迟了。尽管疫情会对需求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2020全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将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着巨大的体量,一旦疫情结束,消费需求将会被释放,市场会迎来一个交易的小高峰时期。根据疫情延续时间的长短,这个小高峰时期可能将发生在2020年的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

    “接招”:修炼内功、支援疫区,挖掘线上红利

    疫情期间,房地产消费需求遭到暂时性抑制,幸运的是,我们发现,房地产行业内的各企业已经开始修炼内功,为迎接疫情过后的恢复期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出台疫情专项补贴等利好政策,稳定租客与员工情绪。自如针对武汉地区签约租客发布专项租金减免。贝壳找房更是推出了为新居住服务者纾困的六大举措,包括:(1)减免二手房业务平台费;(2)加大新房垫佣力度;(3)武汉地区定向支持和补贴;(4)成立亿元新经纪保障基金;(5)经纪人线上付费课程免费学;(6)仲益互助-互助金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申请流程,提升救助效率。

    其次,支援疫区,展现社会责任感。疫情面前,众志成城才能共克时艰。为此,贝壳找房慷慨解囊,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自如宣布将旗下青年驿栈——“武汉大陆坊自如驿”全面用于免费接待抗击疫情的医护工作者;安居客则是推出了“抗击肺炎”专区,集合疫情相关楼市信息。

    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遭抑制,房地产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难以避免地要面临一定的现金流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坚持到疫情之后的恢复期将会出现的“成交小高峰”。当前,开源节流成为了全行业的主旋律。如何在客户需求基本停滞之时做到“开源”?行业给出了共同的解答:挖掘线上红利。

    在以往的新房、二手房和租房市场内,房屋经纪和消费者的沟通、带看和成交往往具有极强的线下属性,此次疫情隔断的正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也是房地产行业面对疫情时不可避免地承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自如、居理新房、安居客、我爱我家在内的长租公寓和房地产经纪企业,均推出了“0接触”找房、线上售楼处、非现场收租等应对措施。大量房企也积极参与在线售楼平台的开通和实践,运用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发挥在线售楼平台优势。其中,碧桂园、恒大和万科等房企此前已经自建了线上平台,已具有一定的线上基础;保利、金茂、金地、阳光城、美的置业、禹州等房企推出了在线售房小程序;大部分房企则选择和平台网站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基于互联网的房地产交易平台的特长,恰恰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在线化的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连接的问题。在此次疫情面前,这些平台的日常积累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以贝壳找房为例,贝壳一直致力于实现居住服务行业的数字化,包括物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和流程的数字化,打造了覆盖从客户沟通、带看,到签约、交易等全流程的线上化能力的构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对于居住服务行业数字化的深耕,使得贝壳“意外”地拥有了先发优势。比如,在在VR场景中,用户可与经纪人提前预约看房时间,实时连线进行交互,由经纪人进行“现场”答疑解惑,还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人、朋友同时完成“带看”;在交易环节,租客可以在贝壳找房APP中完成租约合同的线上无纸化签约,无需亲自到场进行合同签署;购买二手房的消费者亦可以在线上实时监控交易进度,打破了传统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的事项复杂、进度信息不透明、资金安全风险高的普遍痛点。

    数据显示,2月1日至14日,贝壳平台上找房人和经纪人共发起了309万次VR带看,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13倍;通话时长达44675个小时,较去年同期增长323.5倍。

    同时,2月上旬,贝壳找房租赁在线签约全国渗透率高达65.35%,相较月初增长47.28个百分点,以北京链家为例,2月1-10日,租赁一共签了115单,其中线上签约102单(占比89%),客户没有线下看过房子就线上签约的达到65单(占比57%)。截至目前,贝壳的“交易可视化”已经覆盖全国94个城市,有近90%的买卖用户使用可视化进行流程查看,累计服务超过20万个家庭。

    纵观整个行业,疫情期间的“现象级”趋势也已经显露:房产服务向线上进化的进程正在加速。

    “蜕变”:房地产集客与交易场景向线上迁移,催化科技落地与理念革新

    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却成为了一批企业、乃至一些商业模式崛起的契机。今天耳熟能详的淘宝、京东,都是在受非典影响时选对了商业化路径而声名鹊起;当年海底捞在疫情期间上门配送火锅,逆势打开销售局面,一步步成就了中国餐饮业的一大巨头。

    可见,传统行业的变革,远远不止新科技的落地这么简单,还必须伴随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经营理念、以及大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革新。

    将眼光回到房地产行业,2020年,正是经营理念与消费习惯迎来革新的契机,也是包括VR、AR、AI在内的众多高新技术加速落地的契机。

    可以预见,为应对疫情以及迎接之后小高峰,房产服务行业大量玩家力发一处,线上化成大势所趋。

    首先,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提升,经过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用户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消费者追求高效、透明、便捷的交易体验。房地产行业内,“交易低效率、信息不对称”是固有痛点,仍然具有较大的改造空间,因此资本助力下的科技力量纷纷以重塑房地产行业,为用户带来更快、更好、更便捷的交易体验为使命和愿景。以VR为代表的房产科技技术,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约束,使得消费者快速获取家装、户型、朝向等传统照片、文字无法给予的信息量和体验。房地产集客与交易场景向线上迁移,将会带动VR、AR、AI等技术在行业内加速落地。

    其次,赋能从业者,提升作业效率。一方面,让经纪人能够实现由浏览、咨询向线上带看、匹配、协商、下定以及经纪人合作的全面线上化;另一方面,推动管理者业务管理从线下到线上远程办公、指导,加速了行业在线学习教育的渗透率。

    据贝壳研究院《2020年新冠状病毒对中国房产经纪影响》调研数据表明:84%的受访者认为疫情之后线上能力更重要,疫情期间,68.82%的经纪人在线时长增加、47.95%的经纪人使用VR看房和讲解意愿更高。放眼全球,以美国Compass、Open Door为代表的新型房产科技经纪公司,也正在加速通过线上化技术来武装经纪人和管理者。可以确定的是,包括VR带看和线上签约在内的新兴业务形态,在未来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一言以蔽之,房产服务行业的线上化,有益于企业管理的集约化和成本的优化,也有益于创建公平透明的交易市场;从认知层面来看,线上办公、VR带看的推广,也有助于培养用户在线上接受各种服务的习惯,并推动了开发商、经纪公司、科技公司对于线上工具的探索和使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加速了互联网、VR、AR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更加速了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

    由此,亿欧相信,以2020年为拐点,房产服务行业线上化的渗透率未来会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正在被催化。

    房地产科技3.0时代的加速深化,已成定局。而京东、淘宝、海底捞的故事,很可能也即将在这个行业内重演。(来源:亿欧网)

    View
  •  2020年2月11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健康码在杭州率先推出,用“红黄绿”三色二维码作为数字化健康证明,居民和来杭人员只需上钉钉或支付宝领取,绿码可凭码通行,红码和黄码需按规定隔离并健康打卡。

    健康码得以迅速推广,本质上是人和信息的紧密结合

    健康码的出现,居民不再需要重复填报健康表格,高速路口和小区卡口工作人员也更加便利,实现了“无接触式”查验,降低了感染风险。按照杭州市政府发布的企业复工申报指南,企业复工需要在钉钉上申报,在审核通过之后,企业员工每天也需要在钉钉上进行健康打卡。

    因为种种的优点,健康码在全国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月24日,健康码已在全国近200个地市上线。

    健康码上线之后,我和阿里钉钉CEO无招通了个不长的电话,主要是他在说健康码的思路和经过,但这个过程中,我脑子里突然有一个念头亮了——我突然意识到健康码这个产品的成功,其实顺应了一个在过去10年缓慢发生的巨大变化,那就是人和信息不再是原来分离的状态,正在融为一体。

    “强信息人”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变化。因为在过去的成千上万年时间里,我们都是和信息处于分离状态,自身产生、携带和可分享的信息是非常少的。可以说,整个世界的架构,其实都是在人和信息分离的前提下搭建的。从语言、文字的出现,到印刷术、电报、电话、互联网的发明,都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找到信息。

    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奠定信息理论基础的论文《通信的数据理论》里就写到:“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者紧似地复现在另一点所选取的讯息。这些讯息往往都带有意义。”想想唐僧师徒一行为了取经要走十万八千里,就知道那时人和信息分离的情况有多严重了。

    之前有很多书籍和文章都在谈论因为广泛的连接,而给社会和世界带来的改变——改变不仅是因为你可以在手机上观看视频,更是因为你为什么可以在手机上看视频。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智能手机几乎成为地球上几十亿人身上突然增加的一个信息器官。

    从对人类的改变来说,这相当于一个发生在最近十年内的巨大基因突变,人类自身一下可以自己生成、携带、共享(主动和被动都包括)相当于过去无数倍的海量信息,正在成为网络里面一个愈发强力的节点,完全可以把现在的自己称为“强信息人”。要知道,根据技术史学家乔治·戴森( George Dyson)收集的数据,在 1953年 3月,世界上只有 53K字节的高速存储空间( RAM)。今天,我们裤兜里随便一个手机的存储空间就是这个数字的10万倍。

    在欧洲,GDPR将产生可识别个人数据的人视为“数据主体”(data subject),其实也是从法律上认定并保护了信息与人的高度融合这一现实。

    杭州市委副书记在接受白岩松在《新闻1+1》 中的采访时,曾专门提及健康——健康码的评判来源于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空间,根据疫情风险程度,杭州市的大数据公司按照有关数据已经可以精确到乡镇(街道);第二个维度是时间,某人去过疫区的次数以及时间的长短,这个与传染路径有关联;第三个是人际关系维度,与密切接人员接触状态等个人有效信息,量化赋分后最终生成相应的三色码。这充分说明了现在很多信息只有互相连接起来时,才是完整的或是有用的。

    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身上早已被贴上了无数层密密麻麻的数字标签,人和信息早已经紧密地融合为一体。领导提及的三个维度,都是我们随身携带、唾手可得的信息,而生成的健康码,其实又成为新的信息和标签。

    10年前,我们可以9点打开电脑,5点关掉它;现在是手机持续开着,我们定时睡觉和醒来。

    当我们身上贴了足够多的标签时,标签已经开始和外界频繁互动,且可以反作用于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感知到自己已经和信息融为一体了。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感受一下——10年前,我们可以9点打开电脑,5点关掉它;现在是手机持续开着,我们定时睡觉和醒来。

    有一本书《第七感》,里面谈到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将这种物种进化过程中的突变称为“间断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即世界从一种均衡态跳入另一种均衡态,永无回头之时。古尔德主要是指恐龙的灭绝,实际上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思考历史。

    我们可能正处在这个时刻。其实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也是人和信息不断融合的结果。只是这个过程太长了,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这种潜移默化的渐变。而健康码的意义,不仅仅对于防控疫情有很大帮助,更是因为时间很短,帮助我们感知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巨大变化。

    爬出经验的河流

    《第七感》有句话非常带感——20世纪 20年代华尔街的拓扑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人在特定的某一天正好去了交易大厅。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因为连接的改变,人作为这个系统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一位农民从农奴变成市民,他的政治地位、经济前景、教与学的能力也会随之改变。这一变革触发了欧洲社会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和动荡,世界也因此重新布局。当一个人结合了不同的信息,放在不同的场景之下,他可以释放的能量,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都要保持对变化高度警醒,因为变化的巨流改道,会淹没众多曾经信赖的路径。

    美军特种作战的实践和数字化师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士兵结合了不间断的通讯,更清晰且通过卫星和侦察机持续更新的地图、随时随地的空中甚至太空支援,甚至透过墙壁和其他阻碍探测敌军的热感应器的时候,他的作战效率和战场规则,和过往成千上万需要层级调动指挥的只会服从的士兵,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都要保持对变化高度警醒,因为变化的巨流改道,会淹没众多曾经信赖的路径。

    这次疫情,湖北政府在初期的手足无措、漏洞百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强信息人的出现,传播已经改变,每个人都有能力向外发出足够大的声音,但防疫和政府治理体系却没有跟上。

    对企业来说,这次疫情的停摆,真正摧毁了一些传统的入口和行为习惯,结合信息和人高度融合的现状,加速了很多变化的到来。人类的习惯往往比感知转变得更快,疫情期间所做的很多不得已的变化,有很多都会在未来留下深刻的痕迹,新力量正毫不留情地对旧架构施加巨大的压力。

    作为企业家,要想处理好未来强信息人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大可借鉴美军特种部队的支撑体系,和云计算架构给出的思路——那就是围绕着强节点,建立去层级、分布式、网络化的连接体系。这一次疫情,也同样有一些企业,例如林清轩,借助远程协同、在线销售,发挥一线员工的能动性,反而取得意想不到效果,这就可以视作正确的释放了强信息人员工的能量。其实,他们的能量就在那里,只是疫情给了他们机会——就像米开朗基罗说的那样——我只是把大卫从石头里释放出来。

    健康码是个被忽视的奇点事件

    健康码这个产品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幸运,更应该是一种顺利成章

    同样,健康码这个产品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幸运,更应该是一种顺利成章。回头看看钉钉的历次版本的升级,会发现其实钉钉一直在调试人和信息的关系。健康码的成功,只是找到了最适合的产品形态,在最需要的时间和场景下,把这种关系呈现了出来。

    钉钉最开始的特色功能“Ding”,成功地让自己从一开始就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但也因此招到一些“反人性”的质疑。无招的解释是,“Ding”这个功能最初的设置目的,就是希望信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到达正确的人。

    的确,定位于工作场景的钉钉,对抗的是人的惰性。但回头看看“钉“的想法,还是没有脱离开人和信息分离的惯性思维,还是有中心化、层级化思维的影子,所以动作还是有些僵硬,也因此才会有质疑,有反弹。

    不过随后钉钉团队在频繁的产品迭代中,持续引入审批、签到、工作方式、以及最新5.0发布的在线办公室、圈子等新功能,在不停地探索人和信息结合的最顺畅的场景。更重要的是,钉钉天生是一个通信平台,所有的发力其实都是做好连接和信息汇集,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去层级的、分布式开放平台,给了用户很多创新的空间。

    例如复星集团就曾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系统到底服务于谁,是员工还是领导?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复星要应对多文化、多时区,多企业的管理挑战,这个提法,哪怕是在3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而目前复星在钉钉上形成的开放式的新型组织形式——员工实时在线,打破边界,信息不加工,不过滤完全透明——追求的是适应性和效率,是典型的“失控”,而不是控制带来的安全感觉。这样灵活柔软且实时在线的组织,在面对现在越来越频繁的市场巨变时,就会从容很多。

    以前应用最多的企业级管理系统,还是最早MRPII、ERP以流程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追求的是控制和有序,人和数据围绕着流程转;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以数据为中心的系统建设思路抬头,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数据中台火爆一时的原因。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真正以人(包括员工、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为中心的系统会涌现出来,去进一步释放人的价值呢?

    这样一来,一个企业会越来越具有生态的样子,在失控无序和敏捷复杂之间找到平衡。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是明显的——系统是无法被精确地设计的,同时也很难被完全控制——前几天钉钉被小学生恶作剧打一星求饶的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00后生下来就是强信息人,是数字化的原住民。而钉钉对于孩子们的得体回复,也可以看作是和全新用户打交道的实验。

    但这样以人为中心的分布式网络化架构,最大的好处是很容易达成泛组织、跨组织数字化协同联动,这次健康码达成的“政府-企业-员工”,以及招致小学生恶搞的在线教育“政府-学校-班级-学生”,其实就是非常好的协同案例。

    无招自己也表示,健康码给他带来很多新的启发:“以前钉钉数据在线讲得比较多,没有意识到社会、城市、区县、乡村、小区街道、企业等组织全面在线化带来的深层次社会变革,今天我们从钉钉的健康码,钉钉的码上复工中开始突然有了体感。在线意味着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数字化了,每一个人的公开行为和组织执行过程都成为一个数字片段,组织和人、人和行为、组织和政策、政策和组织执行(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行为)都通过数字化变成了一个在线的虚拟镜像,而且是实时的镜像。你想象一下如果决策者坐在这个镜像面前,还能实时操作政策的变更,立刻看到变更的结果,实时分析实时优化,这个社会的进化速度会不会几何倍数的增长?”

    “集中-分散”是永恒的矛盾和循环,也是推动网络进化的力量之源——连接的发达趋向集中,而节点的强大则带来分散,而网络就是在这样“集中-分散“的角力中不断前进演化的。

    在一个网络里,“集中-分散”是永恒的矛盾和循环,也是推动网络进化的力量之源——连接的发达趋向集中,而节点的强大则带来分散,而网络就是在这样“集中-分散“的角力中不断前进演化的。在这样的模式里,钉钉代表的就是日益发达的连接,而每个强信息人就是新的节点,这种新的连接和节点融合在一起带来的科学、透明、公开、高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大组织、大社会信息传递的低效和歪曲,执行的不透明和不统一,阶层人群的不平等形成的网络张力,会对旧结构带来巨大冲击。

    这些都是技术带来的进步和普惠,在这个基础上,新数字化体系正在萌芽,一个个未来的在线数字化经济体会孕育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钉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在未来可能会超越淘宝带来的社会价值。

    同时,因为信息和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科技与治理的问题,也会成为未来极其重要且敏感的议题。这也是个宏大的话题,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来源:亿欧网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