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兴装备工业专家建议着力提高集中度
Detail

振兴装备工业专家建议着力提高集中度

Publish Time: 2007-10-12     Views: 1195     Source: 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Author:
Description: “当前振兴装备工业要破解两个制约难题,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装备立足国内要让全社会所接受;再就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9月29日,由天津市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2007振兴天津装备制造业高层报告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
“当前振兴装备工业要破解两个制约难题,即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装备立足国内要让全社会所接受;再就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9月29日,由天津市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2007振兴天津装备制造业高层报告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应邀到会作主讲报告,并与10多家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的对话和“会诊”。隋永滨坦言:“现阶段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着力点,需要国家施以必要的、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协调,需要增量的投入。”

利用重组推动产业转轨

据会议资料显示,目前天津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119家,涉及机床、农机、内燃机、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通用机械等10个行业,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854.41亿元,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天津市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天津机电工业控股集团董事长张文利说,自从《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天津机械工业正进入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关键配套产品加快国产化的阶段,适逢此时举办该报告会,目的就在于请装备制造业的资深专家,为振兴天津装备制造业点拨把脉,进而引导行业和企业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在行业重组、并购中推进整个产业向制造主机、成套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轨道跨越。

珍惜优势企业

长期主管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国产化工作的隋永滨,结合自己对我国机械工业几十年认知的积淀,以“我国装备工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题,作了近3小时贴近实际的主讲报告。

在讲到装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时,隋永滨认为,工业化强国的竞争是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我国装备工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几十年来没有很好地解决,缺乏世界知名的大公司。

他强调,产业重组、改制及组建集团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慎重对待外资、外来民营资本甚至国字号大公司的收购行为,判断标准应为是否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是否有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二是要珍惜本地区已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对在改革中遇到暂时困难的行业排头兵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协调,保护来之不易的比较优势;三是联合重组应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四是以成套产品或重大产品为龙头,形成协作配套关系;五是量大面广的产品宜规模化生产。

报告会得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天津市经委和天津机电工业控股集团的大力支持,天津市经委负责人、市有关委办局、各区县经贸委以及金融机构的人员出席报告会,到会的天津机械工业企业近200家。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近年来,山东省按照农业部提出的山东要在推进全国玉米机收中领好跑、带好头的要求,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2006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1.03万台,比2000年增长近6倍,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占全国总量的2/3强;完成玉米机收面积693万亩,玉米机收率达16%。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

      山东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面积、单产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二位。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413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0.5%。同样是粮食作物,“九五”末全省小麦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玉米收获机械化却发展迟缓、水平很低,玉米机收刚刚起步,成为制约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的“瓶颈”。玉米作为我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机化水平的发展,关系到玉米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没有玉米收获的机械化,就没有全省的农业机械化。要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必须突出解决好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共识,从“十五”起我省把农机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放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上。山东省委把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发展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写入了省委1号文件。省政府将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列入了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连续下发了三个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文件,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列为全省八大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之首,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提出了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要求和发展目标。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当作“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具体措施。省农机办全面研究制定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规划,专门下发了全面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工作的意见和加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通知。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都把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对玉米收获机械化重要意义认识的提高和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责任感、紧迫感的增强,为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措施,全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

      以理论研究为先导,理清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思路。为了加强工作指导,山东省注重了理论研究,理清了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思路。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姚复生、蒋亦元等,就山东省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和理论研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请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主持,设立了《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课题,就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分区格局、技术模式、组织模式和工作对策等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中部率先发展、东部加快步伐、西部跨越提升、全省整体推进”的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思路,纳入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文件,为加快我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理论研究提出的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思路和院士专家的指导性意见,省政府实行总体布局、分类指导、激强扶弱、促进平衡,推动了全省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全面快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十五”以来,我省以机具创新为核心,组织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等技术力量,边实验、边选型、边推广、边改进,使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不断提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使两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不断集成熟化,开发并成批生产了三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同时加大了对三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研制开发,并列入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山东省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技术不断创新、质量显著提高、生产能力迅速提升。2006年秋季,我省组织鉴定力量对全省生产的15个机型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了可靠性跟踪考核。结果表明,山东玉米联合收获机总体技术基本成熟,可靠性总体有效度平均达到97.6%,为全省玉米收获机械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

      以政策扶持为支撑,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加快发展。首先,我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等资金,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进行重点扶持。2004年以来,争取中央购机补贴等资金1.8亿元。其次,我省也不断加大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资金扶持力度。省政府自2001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实施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建立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基地,重点对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补贴。2005年以来省政府每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重点用于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2006年又增加1000万元资金,对玉米机收进行作业补贴。省里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玉米机收作业补贴等资金1.1亿元。再次,市、县财政都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十五”以来,全省共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近万台。

      以示范推广为主体,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自2001年起,我省实施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首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共建立各级玉米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120个。省里成立了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团,各市成立了宣讲分团,在全省广泛开展了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大培训、大推广活动。自“十五”起,省农机办年年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演示现场会,全省从省到市、县、乡镇甚至村庄,逐级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推广会350多场次。通过坚持不懈地广泛深入宣传社会,持之以恒地宣传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用活生生的典型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示范引导农民,不断增强了玉米收获机械对农民的吸引力,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热情,全省掀起了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热潮。

      以技术服务为基础,保障玉米收获机械得到充分利用。一是搞好机手培训。依托各级农机化学校,对机手进行玉米收获机械原理、机具性能、驾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懂原理、能操作、会保养、出了问题能处理的合格机手,提高了其使用操作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能力。二是搞好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训。为更好地指导玉米收获机械化工作,加强了对农机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培训。“十五”以来,全省共举办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农机部门和农村干部、农民机手近10万人次,提高了农机管理、技术人员的指导玉米收获机械化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三是搞好售后技术和维修服务。省里成立了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在督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要求企业完善技术服务规范,使企业形成“三包”的同时“包”培训的“四包”服务机制,实施用前培训、用中指导、用后回访制度,确保农民机手买好、用好玉米联合收获机,顺利进行玉米机收作业。
    三、成效显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增收。实行玉米机收作业,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006年,我省完成玉米机收面积693万亩,季节性替代农村劳动力70多万人,为农民减少生产性支出2.8亿元。同时,通过组织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又吸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机手作业收入。2006年,全省仅玉米机收作业收入就达2.7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1.1亿多元。

      二是促进了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广泛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示范推广,组织进行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不仅加快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速度,而且玉米机收作业的大规模开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玉米机收作业中来,出现了一大批玉米机收专业服务组织。围绕服务玉米收获机械化,积极引导农机修配网点增加玉米收获机械维修项目,分区设立维修网点,促进了农机维修服务业的发展。2006年,全省有180个县乡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投入玉米机收作业,完成玉米机收作业530万亩,占全省玉米机收面积的81%。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4800多台,作业范围也从省内拓展到河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

      三是促进了保护性耕作发展和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在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中,我省把玉米机收与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实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以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大发展带动了玉米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秸秆机收打捆、揉丝青贮、菌基培养等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2006年,全省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1.9万亩,比上年增长157.1%;玉米秸秆还田1767万亩、秸秆还田率41%。

      四是促进了农机市场的持续火爆和农机工业的发展。通过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和机具,既拉动了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以及与其配套的大型拖拉机等农机的市场需求,也为我省玉米收获机、拖拉机等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2006年,全省农机销售总额达到65.6亿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比上年增长10.6%,玉米联合收获机增长74.6%,免耕播种机增长186.7%。近两年,山东省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产品供不应求,促使相关农机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进行产品和技术扩张。目前,山东省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企业达15家,其中骨干企业8家,年生产能力近万台,生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
     四、明确目标,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后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将按照“中部率先发展、东部加快步伐、西部跨越提升、全省整体推进”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再上新台阶。

      发展目标:2010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3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45%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玉米机收率达到70%,在全国率先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

      发展步骤: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全面推进期(2007~2008年)。力争到2008年,全省玉米机收率达到28%以上;第二步,加快发展期(2009~2010年)。力争到2010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3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45%以上;第三步,整体提升期(2011~2015年)。到“十二五”期间,全省玉米机收率达到70%。

      发展格局:在全省划分四个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区域。一是率先发展区。淄博、青岛、东营、潍坊4市,“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二是加快发展区。烟台、威海、济南、泰安4市,有望在“十二五”初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三是跨越发展区。滨州、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枣庄6市,力争到2013年左右玉米机收率超过50%。四是跟进发展区。临沂、日照、莱芜3市,因地制宜地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努力跟上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步伐。

    View
  •    2007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近日在上海举办,10万平方米的展会现场挤满了采集信息和订购商品的人流。据悉,此届上海缝制设备展已成为国际四展中第一大缝制机械专业展,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缝制设备行业的快速扩张和缝制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表示,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目前增长步伐已经减缓,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产量占世界总量七成
      提起缝制机械,一般人总是联想起上世纪走进家家户户的家用缝纫机,在行业沉浮多年的上工申贝任职的监事会主席何忠源介绍,随着经济水准的提高,当年“四大件”之一的家用缝纫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很多人往往误解缝制机械行业是不是走到了黄昏,而事实上,目前工业缝纫机的市场潜力和扩张速度均非常大。
      据悉,2000~2005年,是我国缝纫机械行业有史以来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行业产值年均增长26.2%,出口额年均增长20%,大众常规产品种类覆盖面已经接近世界缝制机械广泛使用产品的90%,目前国内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6.33%,产量超过世界总量的70%。
      2005年,上市企业上工申贝由于成功收购净资产达2000万欧元的德国缝制机械巨头杜克普阿德勒公司,而一跃成为与日本重机、兄弟公司并肩的世界缝制机械企业前三强。
      面临技术提升和高端化
      不过,据田民裕介绍,进入“十一五”以来,缝制机械行业虽然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步伐已经减缓。2006年行业增长从“十五”期间的年均26%降至12.5%,今年预计增长15%。尽管随着服装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市场总额可能还会增加,但是数年前以量的大幅扩张为特征的行业运行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寻机进行产业升级。
      在会场了解到,很多企业一方面遭遇市场需求趋淡,产品销售不旺;另一方面,广阔的国际市场却难以开拓,产量占世界总量七成的中国缝制机械,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产品销往国外。此外,在国内各大知名大型服装企业,也很难见到国产缝制机械的影子。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核心技术无法提升,产品依旧停留在中低端。上工申贝旗下的杜克普爱华贸易公司副总经理陈明其对记者介绍说,一套高档西服,除了面料外,最关键的就是缝纫机械的水平,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大型缝纫机械,基本被杜克普爱华、重机、兄弟等寥寥几个巨头垄断,其产品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中国大型服装企业,为保证其成衣质量和品牌,也基本是向其订货。田民裕则表示,我国缝制机械企业目前的产品大都处在中低档,在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比例上处境不利。
    行业并购重组契机涌现
      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已经拥有1560万台的生产能力,整机制造企业85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经销企业20000多家,但产业规模虽然大,行业集中度却很低,由此引发无序的市场竞争。田民裕认为,要消除此种状况,必须走联合并购重组之路,培育骨干大企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他认为,到2020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将拥有多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缝制机械研发、制造和销售中心。
      曾主持2005年上工申贝收购德国缝机巨头事宜的何忠源表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缝制机械企业,除上工申贝外,还有西安的标准股份(600302),浙江的中捷股份(002021),三家企业基本三足鼎立,无论从规模效应还是销售网建设方面,虽然兼并整合是有好处的,但是谁能一统天下还很难说。今年初,市场曾传言中捷股份拟通过要约方式收购标准股份,而后者则通过公布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