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新国标明年强制实施 首次明确红木家具定义
Publish Time: 2011-12-01 Views: 1030 Source: 新京报 Author:
Description: 近日,国家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并将于明年8月1日实施。这也是时隔十一年后第一次对红木国标进行修改和补充。......
红木新国标首次明确了红木家具定义等细节
红木新国标在产品检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近日,国家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布,并将于明年8月1日实施。这也是时隔十一年后第一次对红木国标进行修改和补充。红木新国标出台缓慢
2000年以前的红木市场鱼龙混杂、秩序混乱,一些厂商浑水摸鱼、以假乱真。为规范红木市场和保证红木产品质量,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通过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研究所和上海家具厂联合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红木)》,简称《红木国标》。
但《红木国标》出台至今已经11年,市场在变,标准却一直未动。随着红木市场与原标准之间的矛盾深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红木行业新标准迫在眉睫。在业内人士的呼吁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行业标准》,对1998年的《家具·深色名贵硬木家具》进行修订,扩大了深色名贵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范围,对国标不允许留一点白皮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和放宽。
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告诉记者,新国标《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从去年开始起草,到现在也历时两年。杨波说,从起草到出台一个强制性标准并不容易,标准的起草需要走访全国许多地区,考虑全国乃至全球的意见,而严格的层层审批制度无疑也延长了标准出台的时间,增加了标准出台的难度。
利益牵扯致标准难立
据《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山市红木家具发展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曹新民介绍,强制性标准审核更为严格,并且需要进行国际公示,准备的时间比行业标准更长。
业内人士表示,强制性标准涉及到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争论、摩擦不断,一直没有找到平衡点也是标准难产的原因之一。北京福星古月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古越也说,国标迟迟不动与唯国标论者的拥护有关,他们认为国标规范稳定了市场,轻易变更国标会导致市场混乱。也有一些国标的既得利益者,如一些生产材料固定的大公司,不希望扩大红木材料,害怕增加新材料会使自身企业失去价值和优势,故而反对改变国标。也有企业认为新增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而其价格差太多,真正引入会给市场带来混乱,造成市场不稳定。
杨波也认为国标涉及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各个地区、企业的利益,也需要顾及消费者的利益,更要考虑到国际方面对行业的看法和影响。由于红木用材多为热带森林资源,受到国家环境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增加用材、修改国标是否能通过国际认可,都需要考虑周全,也增加了新国标出台的难度。
新旧对比
首次明确红木家具定义
旧《红木国标》把33种红木归为“5属8类”,并规定深色硬木家具产品中,用材符合国标规定的产品称为红木家具产品,限定了红木家具产品的定义和主要用材的范围。
本次编制的《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主要包含了红木家具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质量明示、试验方法等十项内容。该标准首次对红木家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规定了以产品主要使用木材的树种名称来命名和标识红木家具。有别于旧国标对树种的限制,新国标提倡开发和使用新型的红木木料,并规定生产前木材须进行检测。
必须配备产品质量明示卡
产品质量明示卡是《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标准的三大关键内容之一。目前商场上所销售的红木家具仅对家具的尺寸和用料进行了简单的标注,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注。新国标规定红木家具产品必须配备全国统一的产品质量明示卡,商家的产品不仅要明确标示,而且标识规格统一,若消费者发现产品“货不对板”,可把明示卡作为申诉和索赔的证据。
新国标还规定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应明示的内容至少包括产品执行标准、产品分类、产品名称、产品型号、规格、生产日期、产品主要用材、产品涂饰与装饰工艺、产品保修和产品交付方信息(生产企业或经销商信息)。
产品保证文件细化分类
旧《红木国标》附录对33种红木材质的属类、名称等做出了分类和列表,并规定红木家具产品命名、家具用材明示、家具商贸活动中应正确引用国标附录B中资料所给出的木材名称、树种中文名、木材拉丁属名、树种拉丁名、国外商品名。
《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对此进行了细化,并规定产品销售合同中应具有《产品保证文件》。产品保证文件应包括产品使用说明书、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产品合格证。在交付产品时应提交相应的产品保证文件。产品保证文件应按成套性产品编制,单件产品例外。文件应采用正规印制(产品数量少时可采用打印),纸质应耐用。
产品使用说明书
查阅旧《红木国标》,可以看到该标准对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合同和产品标签都缺乏详细的明文规定。而《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不仅对产品标签做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对产品合同进行了补充,更明确了产品使用说明书所涵盖的内容。
新国标还将要求所有销售商在销售之后必须提供产品保修、产品退换、超出保修条件及保修期的产品收费条件等相关的售后服务。同时,新国标最大的不同在于,若打官司进入司法鉴定时,消费者和厂家都须提供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保障卡、产品合格证。
业内说法
新国标能防企业偷工减料
●杨波,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行业发展至今,标准也确实到了该改变的时刻。一是为了我们行业的良性发展,靠以前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二是为了防止不法企业偷工减料,也确实需要对合同、标签、说明书进行更严格和详细的规范。
新旧国标不能有大冲突
●胡古越,北京福星古月红木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旧红木国标的制定规范了混乱的行业,新国标需要的是修改和完善,而不是完全推翻。新国标难产归根究底还是老国标目前还能使用,新的国标不可能跟以前的国标有太大冲突,否则可能很难施行。
纳入新材料有利企业发展
●付军民,宣明典居董事长
基于当时的市场情况,旧红木国标比较严格,限定较多。新标准若能真正扩大木材范围,引入新的材料对消费者来说有引导作用;对企业来说,原本非红木类材料归入红木类,增加了材料的升值空间,也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Prev: 开口说话的四层境界 你在哪一层?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于是,他就找了两位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个解梦的人就说: “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第二个解梦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皇上听了很高兴,便拿出了一百枚金币,赏给了第二位解梦的人。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
第二种境界:开口就烦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 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 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第四种境界:开口就乐人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他们阅历丰富,且极有涵养、极有悟性,能够推己及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积累,一种提升,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得进去并且无比信服。简而言之,说什么话别人都愿意听。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说不同的话,却能让一个人生,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死;一个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像征着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的方式,然而失败的人生可以有千万种,成功的人生却都不尽相同。如果说,“相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的面相可以看出性格。那么,一个人只要一张嘴说话,往往就能听这出个人的处事能力与做人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开口就杀人
所谓开口就杀人,就是一开口就会伤人。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说话直来直去、嘴上毫无遮拦,我们称这种人为炮筒子,这种炮筒子的人说话往往不进行认真的思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男女老幼,更不考虑自己的话是否让对方接受,想放炮就放炮,嘴上虽然痛快,却在有意无意中伤了许多人的感情。炮筒子与直爽不同,直爽的人虽然说话不拐弯抹角,但绝无欺骗,耍弄他人之心。而炮筒子的人则是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攻击别人,不顾及影响。这种人说话只顾嘴痛快乐,不顾他人内心痛苦。
在炮筒子说话伤人的时候,遇到不同的对像有两种结果。如果被伤害的对方是位修养很好的人,一般是对他不予理睬,不会跟其一般见识。但在之后的相处中,往往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被伤害的对方如果是个较真的或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往往要和放炮的人针锋相对地理论了,也会变成冤家。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而这种开口就杀人的说话方式,一开口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错过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要么会凭白无故的多了一个敌人。
第二种境界:开口就烦人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 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 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往的人说自己是说真话没有坏意,但也容易伤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北宋时期的寇准,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丁谓自此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了,寇准政治生命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如果你平时说话太直,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善意的吗,这是有必要的吗?这三个问题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作用,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第三种境界:开口就服人
《战国策》里有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说的是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其实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第四种境界:开口就乐人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说话。这种境界的人很少说,也不需要说什么。你只在他身边停留片刻,他什么也没有说,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来。可是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一点一点的发现其实他说了很多。其实他离以理服人并不远,只是前者是搭售强卖,而后者是免费赠送,并且当你拿到了东西还不知道。等你知道自己受益了,想去感谢他的时候,他只已经飘然远去。甚至他都不是刻意的要给你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给了你什么,所以说你大可以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你自己的感悟所得。这就像是部好的电影,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心得,但电影里却没有把这些感悟与做人的道理强加给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真正的大师应该是从深层的心灵的角度与你交流,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时的语言可能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却也是最朴实、最能打动人的,正所谓真水无香,真爱无痕。这像是一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或许他的语言,明明说起来一点都不花哨,却能直直的渗入人的心坎里,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没有多余的赘述。他们阅历丰富,且极有涵养、极有悟性,能够推己及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身的一种积累,一种提升,能让周围的人都听得进去并且无比信服。简而言之,说什么话别人都愿意听。
View
Next: 与众不同 8款卧室床头背景墙装修效果图
[NextPage]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