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管理“问题型员工”?
Detail

如何管理“问题型员工”?

Publish Time: 2011-06-13     Views: 896     Source: 慧聪网企业管理频道     Author:
Description: 最近帮东北一家企业做培训,课后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说了这样一个案例:他部门有一名员工,职务不高,但在公司工作有很多年了,他刚进该企业不久,可这名部属不把他放在眼里。......

    最近帮东北一家企业做培训,课后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说了这样一个案例:他部门有一名员工,职务不高,但在公司工作有很多年了,他刚进该企业不久,可这名部属不把他放在眼里。且经常不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对同事态度也比较恶劣,喜欢贪公司小便宜,如把私人手机充话费拿来报销等,让他很头疼。但这名部属工作业绩虽不突出,也没有什么大错。请问,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员工?

    此类“让上司头痛的员工”在企业中确实不少。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目中无人者,有自以为是者,有倚老卖老者,有藐视权威者;有贪图小利者,有揩油捞机者等。这些员工不断挑战公司制度底线,扰乱正常管理秩序,导致部门工作效率下降。一方面,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可能会让其它员工仿效;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不一定受惩罚,其他员工便可能会产生敌视、愤怒情绪,进而对企业整体环境和管理氛围造成影响。因此,管理好这些问题员工,不仅仅是每个管理者的职责,也牵扯到每名员工的利益。针对“令人头痛员工”问题,笔者给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提出如下处理建议,供参考: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坚决执行到位。

    上述案例中的员工既然工作多年,能倚老卖老,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度不规范,或制度不严谨。敢明目张胆地将私下手机充值费拿来报销,可见财务制度执行不严。因此,企业应该反思如何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梳理各管理环节,及时堵漏。否则,即使辞退该员工,也是治标不治本。

    2、用问题员工之长,容问题员工之短。

    “问题员工”可能是企业中能力颇高的员工,也有可能是有着个性思维、创新力强的员工。因此,我们要正确面对问题员工的表象。挖掘他的优势和强项,用其所长,对在工作中有求上进、出业绩、敢突破的情形,给予恰当奖励。同时,要包容问题员工的缺点,私下进行真诚规劝和忠告;督促、鞭策他不断改正,要给问题员工以机会,而不是一棒打死。

    3、围绕问题型员工,找针对性管理方法。

    作为一名优秀管理者,应是一个能够及时化解团队内部矛盾,围绕“问题”寻找方法的人,不仅能够坚持原则,更能突现灵活性和管理创新能力。“问题”员工的形成原因一般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原因造成的“问题”,二是外部环境改变造成的“问题”。有些员工因为自身的素质局限而使自己的心理、行为出现“异变”而产生的“问题”。对这类员工要多给予关心、培训、帮助和支持,鼓励他努力上进,不断表扬和激励是必须的。另一部分员工是由于外在环境改变而导致一些员工“蜕变”而成为“问题”员工。比如上司调走、工作业绩下降、家庭变故、失恋、工作失庞等。因此,要根据其情况,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或正面鼓励、或私下沟通、或帮助度难关等方法,使问题员工感激你,信服你进而尊崇你。

    4、以企业文化化育“问题员工”。

    对企业文化要进行精准定位,对员工进行精心文化培育,准确无误进行把握。公司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制止什么,并拿这些标准要求管理者自己。企业要通过不断地企业文化宣传、企业文化活动来培育员工的团队意识、敬业行为和责任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问题员工的行为方式;通过定期的员工品绩考评,来改变问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不当行为。注重对问题员工进行多频率、高效率的正面教育、赏识教育,来化育问题员工。

    当然,每家企业都有形形色色的“令人头痛员工”,如果实在是忍无可忍,也难以改变,一个字:辞。也不失为好办法。但如何辞呢?要注意以下四点:

    1准备详实的证据和材料,做到有理有据;

    2掌握他的详细人事资料,看懂劳动法律法规,在不违法情况下辞退;

    3做好职位补缺准备,随时有人替代该问题员工;

    4工资和补偿计算清楚,不拖泥带水,迅速辞退。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实施针对自身特点的战略管理,才能健康发展。

        抓住战略基石

        战略的两个基石是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何建立核心能力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内部整合,二是外部交易(资本扩张)。内部整合是外部交易的基础;外部交易必须通过内部整合才能将新增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本扩张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融资,势必影响企业现有业务的运行;而且成功的资本扩张必需有足够的内部消化能力,可见对资金和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小企业一般不应该贸然进行资本扩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应该通过内部整合建立核心能力。内部整合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高管理能力,来创造和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内部整合使企业的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使生产规模在一定的资本结构和技术领域内得以扩大,从而不断增强核心能力。建立了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外部交易(比如联合或参与OEM等),继续获得核心能力,保持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是制定出合适的竞争战略,这种战略必须能够扬长避短,获得竞争优势。具体地,从成本和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以下的战略可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低成本战略

        要求企业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能力,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搞好成本管理费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研发费用和品牌树立等方面的费用。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分布状况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中小企业之所以主要集中上述两种类型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产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规模方面是一个较平缓的阶段,这样,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能是适度的。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计出便于生产制造而又有市场需求的简单产品,这样对成本的控制就变得可行。但是简单产品的设计创新却需要增加前期的投入,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采取模仿他人的形式,有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所以要注意避免造成额外的违法费用。

        集中一点战略

        中小企业没有必要和能力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如果与行业内的大企业争夺同样的顾客群,中小企业将处于不利的地位。集中一点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或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间,或某个地区的市场。围绕着如何很好地为某一个目标市场服务这一中心,企业制定的每一项性能方针都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把精力集中在目标顾客上,以提高效率。集中一点战略更适合于服务业的中小企业采用,比如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在航空业是规模较小的,但是其赢利能力却是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望尘莫及,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坚持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市场定位———只为短途旅行和出差的人提供更廉价的服务。由此可见,集中一点战略也有助于降低成本费用。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一经确定,就不应该频繁地改变,坚持服务自己的顾客往往要求企业敢于拒绝其他少数顾客的需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做法。

      积极参与和促成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分工与合作。我国的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也使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一些产业能够借助“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在集群中企业之间共享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集群整体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

    View
  •     领导一个人与领导一个群体是完完全全两码事。驾驭一个人时你尽可以了解他的特点、偏好、掌握他的大部分信息,而对一个群体,你就很难完全清楚是否会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暗礁”:非正式组织、正式的工会、基层的反对声音,等等。

        最终,由于管理不力,杜兰特不得不离开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职位,由斯隆接任。斯隆是一个求实的人,他认为没有一贯正确的人,管理人员个人能力有限是组织成长的巨大障碍,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协调和信息联系方面的问题及外界代表问题的增多将会超出一个人的能力范围,“一人控制”的方式蕴含的犯错误的危险会导致经营失败。斯隆认为,每一个经理人员,包括他自己,都应认识到需要别人的帮助,在征求别人意见之后再作出决策。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应该使全体经理人员真正地参与经营,所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他们的能力,公正的提拔政策,有效的激励,以及运用教育,说服而非强制命令的方式。斯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因此拿出至少一半的时间直接同人们接触,包括访问和倾听经销商与公司职工。斯隆支持一项“有计划培养好职员”的奖金制,以争取与同事结成一种合伙关系,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因为斯隆看重的是职员们对公司目标作出的贡献和他们在职业上的绩效,而非“政治手腕”或“个人忠诚”。当然,斯隆获得了成功领导者的声誉并不仅仅因为以上描述的方面,但他的话或许会对领导者们有所震动和启发。“无论以砖瓦建筑计量的任何一家企业的价值有多大,这个部分的价值同在其岗位上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有效整体的个人比较起来,那是微不足道的。”斯隆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已远。

        不过,就领导一个群体而言,信息革命的社会依然要把人放在首位。有一些建设性的方案:

        ●只处理例外事务,繁忙的工蜂日复一日采蜜不止,而繁衍后代的重任只能山蜂王来承担。在领导者的日程安排表上,应该尽量剔除常规性,例常性的工作,交由下级管理者去完成,领导者应集中处理突变的、例外的事务

        ●发挥日程安排表的作用。领导者应该有勇气经常修正自己的日程安排,这样不仅能使自己可以灵活及时地发现处理重大问题,更可由领导者的日程安排体现出他对某件工作的关注,从而引起下属对此的注意和重视,这是引导职员的一种有效方法。

        ●提升拥护创新的人。创新是企业的特征和生命力所在,选拔一位拥护新战略的人,可以保证企业的这种生命力存在,并且准确无误地传达一个信息:创新者才有光明前途,公司不需要拖后腿的人。

        ●问你自己几个问题。日常的语言、行为最能反映你的精神集中于思考哪些方面,也最能体现领导者对各种工作的关心程度。

      1)你反复强调什么。在董事会或者专业委员会会议上,议题是财务结构,你却总是反复在谈产品质量,很清楚,你现在并不关心财务结构。

      2)你通常最先批阅什么文件。你宣称与零售商建立良好关系是关键,但每次你都把对零售商的分析报告和他们的要求报告拖到最迫不得已的时候批阅,看来,你的“关键”不在于此。

      3)你对备忘录的批示意见有一定格式吗?许多人喜欢在备忘录的页边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意见。你自己呢?你的意见是就事论事,还是有一个专注的主题?比如,无论备忘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的批注是否都强调质量这个你最关心的任务?

      ●有意的示范,抑或树立榜样。当领导者在一份文件上签署自己意见时,应该想到,这个意见将会立即被若干人复制并作出各自的解释。你与供应商的一次谈活可能会在小道消息网中流传并阐释,你偶尔出现在中层经理沙龙也许就会引起巨大猜测和震动。“这是什么意思?”你每天发出的大量信号(信息),都会给予周围的人们不小影响。领导者未必能件件事情身先士卒作表率,善用象征性语言、行为对下属发出信号也是一种榜样力量。

      ●形成紧张有致的气氛。事实上就是要在职工中树立紧迫感,使他们(以及整个群体)都感受到非往前不可的压力。为此,应该不断提倡变革、改进的措施,但又不致减弱人们的自信心和增加恐惧感。职员必须面对一些风险,明白优胜劣汰并非妄言,而风险之后他们将得到激励并且获得宝贵经验。领导是一个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施加影响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绝对正确的领导方式。只能寻找“适合”的领导方式——适合于领导者个人、群体与环境的。

      领导者的个性显然会影响领导行为,专制、民主或放任是对领导者行为方式的一种划分。同时领导者并不是单向地影响下属,实际上,下属的行为和表现、价值观也会对领导者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一个互动过程,包含了双方的互融性和互动性。

      因此组织行为管理提倡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个性,以调节领导方式。换个角度,在确定一个领导的职责范围或选择管理模式时,要注意领导能力与环境的匹配,领导者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环境的要求,包括工作任务的特点(是否明确,挑战性高低、创新程度等)、工作群体的状况(合作与分散的状况)、组织的特点(规范、结构、适应性等)这样一些因素是领导者应予考虑的。领导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但这种影响可以借助某些方式加以扩大。领导者的行为只能部分地影响到组织成员的激励和绩效、而领导方式的改变可能也不会迅速而明确地改变下属的绩效,虽然大多数企业会对领导的作用抱有美好的预期。不过,领导者除了与员工面对面直接交流之外,如果能有效地运用职权,综合采用各种方式,那将会提高他影响员工的水平、比如在对职工的培训和指导上下功夫。日产汽车公司在美国田纳西州士麦那开始经营时,就在开工前花6300万美元培训约 2000名工人,每个员工的培训费达 3万多美元。这不仅保证员工都得到良好的培训,并且给每个员工送去了“你对公司很重要”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使美国员工对日本式的领导方式产生了认同感。这对领导行为的实施很有帮助,将来员工大部分采取了配合和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行动。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