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材家居市场四月BHI同比微涨
15日,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立项、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编制并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为114.94,环比下跌0.31点,同比上涨0.42点。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4月销售额为1011.57亿元,环比下跌5.80%,同比上涨15.68%;2022年1-4月累计销售额为3919.13亿元,同比上涨37.27%。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行业研究部就本期BHI数据解读:2022年4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并存的局面,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疫情封控的有关区域建材家居消费需求的释放受到一定程度限制,BHI环比出现微跌。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与全国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的全国建材家居市场4月表现平稳,本应到来的春季家装旺季出现延迟,4月BHI环比下跌0.31点,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环比下降5.80%。本月对全国建材家居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疫情。随着今年以来疫情的发展,全国各地加大了对疫情的防控力度,一方面疫情防控直接使得消费者外出和公共接触减少,另一方面家装后期的施工、安装、交付环节都需要入户,而疫情防控暂停了家装入户,使得刚性的建材家居消费需求产生后移。
其次,分析BHI各分指数情况:本月“人气指数”值为169.27,环比下跌8.95点,同比下跌26.92点,传统建材家居卖场属于接触性聚集性行业,疫情封控直接影响了消费者进店量。本月还应关注到的分指数为“经理人信心指数”这一先行指数,本月其值为187.23,环比上涨23.25点,同比下跌4.98点,且其绝对值为67.87(高于50看好后市、低于50看弱后市),仍位于高位景气区间且保持上升态势。可见,疫情短期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弱化,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延迟的建材家居的消费需求仍将释放,行业本身不会由于疫情发生而出现本质的变化,市场仍对未来抱有信心。
随着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动态清零”的坚决执行和落实,建议全国建材家居企业谨记“行百里者半九十”,坚定信心,积极参与工信部、住建部等国务院六部门联合开展的“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广绿色建材,倡导绿色消费,助推我国经济的内循环、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华网
智能家居这些年,给人的感觉总是忽远忽近。
从智能家电,到全屋智能,国外的科技巨头像微软、IBM、谷歌早就提出过智慧城市概念,国内除了海尔、美的这些传统家电企业往智能化转型,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跨界押注,赛道里的新玩家如雨后春笋。
根据企查查,截至5月,我国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企业总数超过83万家,CSHIA曾推测今年市场将超过6500亿元的规模,同时IDC也预测3年后相关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5.4亿台,总而言之,整个国内市场呈现出的是智能家居作为下一个风口,山雨欲来的紧迫态势。
但实际上,宏伟蓝图描绘了10多年,实际表现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如果翻看十年前的行业报告,会发现,过去智能家居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难题,依旧是当下主要的瓶颈,相较于国外动辄百分之几十的普及率,我国智能家居的渗透率仍小于10%,这就导致所谓的智能家居,很大程度仍停留在碎片化的产品阶段。
所以,一直有人认为这是个伪概念,认为所谓“懒人经济”、“宅经济”是资本放出的烟花,从始至终,智能家居充其量只是小部分人生活的锦上添花,不会成为广大老百姓的必选项。但也有人说,国内现有建筑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智能家居是未来all in AI的必然趋势,毕竟此前在移动网、电商、网约车这些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也遭遇过不断的质疑。
在这个背景下,“智能家居是不是刚需”应该换个问法,它会不会成为刚需?以及有没有这个必要?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回答。
01 起起伏伏
家居的智能化是一场渐进式变革。
早在30年前,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开始忽悠,但那时只有深圳一两家企业从事代销美国X-10产品,来满足在华的外国人。21世纪初,几十家智能家居企业相继成立,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智能照明以及智能中控设备,彼时国外的先进产品还没有进入国内。既缺乏统一标准,又没有实施规模产业化的能力和理由,无论是对概念还是技术,导致我国对智能家居仍处于摸索阶段。
经历了早期野蛮生长和优胜劣汰,智能家居行业也走过了徘徊期,但发展仍远未及预期。众所周知,2010年后,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硬件的智能化也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但直到2012年智能化家居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九大产业之一,这个行业才正式驶进了快车道。
自此之后,根据企查猫数据,2012-2019年,我国智能家居企业的年增长量从6千一路涨到6万多。这时候的创业者忙着做联网硬件,比如最早火起来的智能插座,从控客到小米,后者生产的插座发售价仅49元,当天就狂卖近25万个。
智能家居发展这些年争议一直存在:什么会是未来智能家居的中心。手机、电视,还是路由器、家庭机器人?亚马逊的echo火了后,智能音箱的地位开始飙升。苹果、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小米,国内外的巨头纷纷抢注风口。
在早期的产品生态链中,无论是智能遥控器,还是智能摄像机,小米走的是低价策略,因为新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试错成本低且更容易被接受。当时,4G网才普及,网络稳定性和安全问题都还没得到足够重视,但市场热度已经点燃了淘金者,其中,除了创业者,还有赛道的老玩家。
亚马逊利用echo智能音箱掌握了智能家居的入口资源后,也给阿里、腾讯等缺少带屏终端的互联网玩家们带来了新思路。和手握巨额资金和强大供应链的巨头相比,中小企业的市场能力脆弱,智能硬件虽然新,前期研发投入也大,一经生产出来,即使一开始薄利多销,后面大批同质产品跟上,销量本身也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单品走天下策略后,打价格战有多九死一生。
智能家居的市场开始走熊后,此时的创业者们又开始谋求新的出路,比如开始转做场景和解决方案,相比To C,走向B端成了大部分的选择。与此同时,一级二级市场的反应也逐渐降温,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从融资次数和总额上看,增速减缓。
直到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占据近6成的智能家居消费份额和3成的市场份额。同年住建部再次强调全装修交付的概念,智能家居走向前装市场,地产厂商入局后,凭借雄厚的资本,除了积极投资创业企业结识盟友,房地产企业还自建科技子公司,比如碧桂园的碧城智慧、恒大的星络家居。
02 行业很热,竞争很大,市场一般
智能家居是一个生态圈,包括你在住宅内生活所需的所有电器,满足你在住宅内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经历了从概念落地硬件,到地产前装、全屋智能热,如今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明晰,由于信息安全与本地化的问题,国外头部如苹果、亚马逊、谷歌在国内的空间较小。总体来说,国内智能家居行业的竞争分化出四大阵营,分别是传统家电厂商、3C、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兴的创新企业。
对于头部互联网企业来说,借助自身流量优势,将原有用户绑定平台,可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生态链;传统的家电厂商拥有完整的生产制造经验和产业链,通过与通信设备厂商的联合实现智能化转型;手机厂商更注重提供操作系统,试图用系统、平台、渠道去做连接;当然还有以产品为依托,提供全屋智能方案设计和安装服务的专业集成商,如绿米联创、欧瑞博等。
从单品智能步入智能互联,各个阵营代表玩家的策略如下:
明显的现象是,各家都在力推自己的生态,比如小米“双向开放”的模式,既向市场输出可适配其他智能家居生态的家电,本身的生态也接纳其他品牌家电进入;海尔智家的三翼鸟更像一条龙服务的家装公司,除了智能家电,还提供了家装设计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华为从HiLink协议到鸿蒙智联,对待全屋智能AIIinone的解决方案也有野心。
海尔在强力推行U+后,现在也开始与其它平台合作,分别进入阿里和华为的生态。美的先以换股形式与小米形成战略联盟,后又与阿里合作,现在是华为生态坚定的盟友。对于互联网流派来说,在前端安插硬件设备,后台与云计算相连,通过大数据提供服务业务。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依靠数据提供服务不仅毛利高,也更容易获取消费者反馈,但这也消解了作为前端硬件的品牌的存在感。
整体来看各有所长,想实现“软实力+硬件”的两条腿走路,不管是从硬件产品到开放的API,还是从平台化到单点切入,从注重渠道和销售到关注安全领域,国内的企业较国外分工更细,也更体现出差异化的利益,但这也催生了同一阵营的品牌之间的生态壁垒,以及很多企业身兼数职造成上下游混乱,注定了没有一个品牌能在完整性上实现单打。
智能家居的根本在于让生活减少麻烦,过于多样反而事与愿违,往往是搭建一个漂亮样板房之后,放在现实里就会故障不断。对于当下的智能家居产品来说,联网容易,冰箱洗衣机上加个屏幕,或者内置联网功能,但网络化不代表智能化,即使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更多的远程交互,但在功能实现上还只是主运控制的。
至于联动,实际上是部分联动。一方面,能够实际参与联动,并维持稳定性的设备并不多,像电饭煲、微波炉这些联动有什么大意义吗?没有。洗衣服还是需要人来塞衣服,煮饭也需要人来倒饭,这一过程其他的操作完全可以同时完成,很多产品经过智能家居的炒作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当前多数产品以APP或智能音响为入口,不能通过一件家电控制另一件,即使后面有品牌打破这种局限,但这种联动又是仅限于同一品牌旗下的电器。
翻看《2012年智能家居市场分析报告》发现,当时产业所面临的困难,如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功能华而不实、削减成本在如今仍然存在。有智能家居领域的创业者认为:“现在大部分的企业不管是做生态,还是布场景,很大程度仍然是用碎片化的解决方案,没有统一口径,很难与大数据和人丁智能算法结合。无论是系统智能还是生态智能,不管发展多少年,仍然换汤不换药。”
国内智能家居产品的组网和连接主要用的是三种传输技术——WiFi、蓝牙和ZigBee,三者各有优劣。为了解决智能设备之间连接与协同的问题,有人寄希望于智能家居领域一项正在酝酿的行业标准“Matter”,兼容、跨系统、多元操作,但这项标准是否能落地,不仅是技术的挑战,也是企业间的利益博弈。
03 为什么渗透率低?
据statista统计,在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的时候,渗透率却仅为5.63%,远低于美国的22.68%。大多数消费者不购买的原因也很简单——价格太高。
一套功能完整且低配的智能家居系统,假设各类设备均只购买一件,包括灯光遥控、电器远程控制、电动窗帘、多房间家庭背景音乐及视频共享、安防报警及网络视频监控功能,国产品牌至少花费3万元左右,去年华为全屋智能方案的价格也对外公布,其中3室两厅(约100m2)定价99999元起,5室两厅(200m2)则14999元起。
渗透率与装修的发生直接挂勾,就前装而言,现实问题是捉襟见肘的居住面积、高额的费用以及一系列售后维修的烦恼,结合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智能家居用户,大部分在25岁-45岁之间,国内买房压力大,像全屋智能还仅局限于高收入人群或者极客一族,整体比较局限。
在已有的家庭里只是增加些产品,可行度较高,但如果单个产品的个人零售量没起来,产品一定是不成熟的,就像新药上市前需要经过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大量的案例才能磨合产品,并因为量的提高而使价格降下来。有从业人员认为,“消费者不买账是因为对智能家居的认识不到位,但这其实不仅是认知的问题,产品好不好用,性价比高不高,质量品控有没有把握、隐私安全性都在考虑范围内。”
传统家电要跟智能扯上关系,国内做平台化智能家居系统的模仿国外这些品牌争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协议,不同的控制方式,前装后装,有线无线,一股脑的扑过来,品牌和功能混乱,对于没有或者刚接触智能家居的消费者,往往是一头雾水。
科技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人被科技所累。当人们真正接近它的时候,却发现只是把一堆碎片化硬件的开关整合到一个“入口”中,不仅不便捷,反而徒增了许多新烦恼。问及住在全屋智能的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的时候,一位用户表示,“使用说明书不离手。”口碑相传,此时考虑的不单单是新客流入,用户流失成为沉疴。
另一方面,当前玩家在设计上都想通过复杂的功能和交互手段来秀肌肉,伪需求推着伪设计,伪设计回来又扶伪需求,过于技术导向,产品与方案没有实际落地,用户想买也买得起,但装不了,企业反而忽略了越傻瓜式的,越肌肉记忆的机械操作越适合消费者。
智能家居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比如老年人独居生活需要更智能家居设备来辅助,打工人需要智能化家居来减轻负担。这个概念并不是企业用来画大饼的噱头,也不是单个智能家电,更不是快消品,它需要经过设计,综合布线和安装,调试之后才能完成,所以不能短时间内带来盈利,不管是不是伪命题、瓶颈,它一直就在那里慢慢成长。
几十年前,人们以为智能家居会像高铁一样高速前进,成为贾维斯那样的生活助手,但盯着迈速表看了这么久,才发现他是个绿皮火车,即便它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也更多的是依靠是自身的惯性。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整装联盟讯 随着整装行业进入深耕阶段,为了更好地“构建整装家居全生态,全面赋能家居品牌建设”,在“5.18”中国品牌日第八天,整装联盟创始人徐秀华联合整装行业精英走进东鹏,探讨整装新零售如何落地社区终端。东鹏控股家居事业部总经理罗勇、斯丹诺董事长陈永恒、灯无忧董事长张武、领航装饰董事长葛士阳、泰诗尔董事长郭艳等行业大咖参与了活动直播。
整装联盟创始人徐秀华首先介绍了泛家居行业目前已经全面进入整装的深耕阶段,与此同时,整装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各大品牌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赛道。如何更好地赋能品牌,构建家居全生态,整装家居节孕育而生。链接整装产业链上下游,打通整装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的渠道,不仅是整装家居节举办的意义,更是整装行业探讨的课题。这次走进东鹏,也希望能够在打通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找到答案。
东鹏罗勇:与消费者做邻居,实现“1+6”服务产品体系
谈到如何看待目前的家居行业形势时,东鹏控股家居事业部总经理罗勇认为整装是所有家居人的共识,也是这个行业的殊途同归,是必然要做的事情。东鹏从2014年提出大家居战略,开始在品类上进行扩张。2021年7月发布了最新整装战略:由原来整装思维升级为“家服务”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同时推出家居生活服务品牌「鹏住」,以社区服务小店的形式,为消费者在其生活的社区或周边商圈提供家装服务。东鹏整装&鹏住“1+6”服务产品体系包括整装、局装、换装、改装、添装、美装、维保&房检,后期还会通过用户消费行为大数据,与用户零接触进行更高频长期的互动,满足目前懒人经济下消费者“省时省力”“拎包入住”等需求。
罗勇认为消费者在哪里,家居企业就应该在哪里,“我们要到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去,跟用户做邻居、做朋友,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目前,鹏住也吸引了不少的经销商加盟。与此同时,东鹏还有一个“工匠”平台,与社区小店相结合,把周边的产业工人、匠人聚焦到社区小店这个平台,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谈到打通整装行业供应链时,罗勇认为供应链的核心是价值链,价值链背后的核心是形成一个共同体,东鹏致力于打造生态供应链、“为我们的客户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斯丹诺陈永恒: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了整装的需求
作为后端设备制造商,斯丹诺董事长陈永恒认为家居行业的未来应该是技术驱动的未来。他认为后端设备商将标准化向家居企业进行输出,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完成自动化和智能化。比如板式家具与铝材质、玻璃材质的融合问题都能够更好解决。另外,整装行业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疫情之后,老房子的二次装修,精装房的个性化需求,都会成为蓝海市场。
陈永恒认为整装的字面意思,“整”整体的装修,“整”整合上下游,整合供应链。供应链的整合就是一个多赢的效果。
领航装饰葛士阳:美学输出 才是真正的整装
领航装饰董事长葛士阳认为品牌供应链进入整装行业鲜有成功案例,“整装是一个服务行业,供应链是为服务行业服务的,如果不能转变思想,就很难成功。”只有实现数字化、机械化才能够大幅的提高。整装真正是硬装到固装、软装,把家里面做得漂漂亮亮,“我们叫做美学输出,这才是真正的整装”。
葛士阳认为打通供应链,需要以整装为核心的标准接口,以设计为先导,真正为消费者实现“所见即所得”。
灯无忧张武:灯饰经销商也需要转型成服务商
作为灯饰行业28年的老兵,灯无忧董事长张武认为整装的常规套餐已经无法满足90后、00后的个性化需求,灯饰的经销商需要转型成服务商,变成社区小店的模式,“灯饰消费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客单价不断被压低的情况下,我们的消费频率不断的加快。我们要下沉到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
张武认为灯光照明和智能化的时代,对于灯饰的供应链和整装的供应链,非常重要。“我们去年推出Sass后,也是快速发展的一年,跟我们的整装联盟体系,一起做强做大。”
泰诗尔郭艳:工厂需要改变思维 从产品到服务转变
作为墙面产品的生产厂家,泰诗尔董事长郭艳介绍了自己企业的成长路径:从开始的经销商、代理商渠道到TOB的地产和工程商渠道,泰诗尔从2019年开始,改变了思维,不仅要卖产品,更要有服务,“我们加入了装修这个行业”。
郭艳认为整装是一个趋势,也是进行时。“每个跟装修相关的品牌,我们必须要联合起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甚至是高端需求,高端个性化定制。”同时,非常看好家装行业,“家装市场体量很大,大家怎么样把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在这个市场,把服务和产品做好。”
郭艳认为从装修来说,墙面占比很小,但是很重要。整装需要整个供应链强强联合,才能实现消费者家装的“所见即所得”。
直播最后,行业大咖们还表达了对整装家居节的美好祝福
罗总:我希望整装家居节每年能够持续下去,每年能够带领大家居行业上一个台阶,能够真正提升我们整装客户的消费体验。
陈总:去年整装家居节,我们提出了:启动、行动、感动。今天我想说的是,事业为船,协会为帆,共赴我们的星辰大海。
葛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家越来越漂亮,我们的整装家居节办得越来越好。
张总:整装时代已经完全来临,我希望我们灯无忧平台在整装联盟的航母上,为我们的年轻消费者输出好产品、好服务。
郭总:希望整装家居节越办越好,希望我们的行业越来越好,让所有的消费者更爱家,更愿意回家。
徐总:整装家居节由整装联盟创办于第五个中国品牌日、整装联盟创办于第二个中国品牌日,品牌就是责任、整装家居节希望集结整装产业领袖品牌、为实现消费者的美好人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