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熊市,是抄底还是观望\人造板材企业的准确定位才能拓展市场赢得利益
与两年前的高歌猛进相比,现在红木市场的行情可谓一片萧索。中国红木委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5月开始,全国红木市场景气指数(HPMI)一路下滑,尽管偶有小幅反弹,但依旧不改低迷之势。是在熊市中“抄底”还是继续观望?对此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量价齐降红木行情低迷
中国红木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4月红木制品市场行情较往年频频走低。4月份HPMI数值为96.0,同比下滑22.4%,环比下滑5.9%。这个最新数据,加深了不少红木业内人士的焦虑。
“红木市场已经低迷一年了,再这样下去就得关门了。”郑州市郑汴路上一家红木家具店的老板郑先生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红木家具的价格就一路走低。无论是中低端的缅甸花梨,还是高端的小叶紫檀、大红酸枝,都出现价格跳水,平均降幅在三成以上。
“本来希望五一黄金周冲一下量,但最后收到的订单寥寥无几。”郑先生说。
红木生产企业的日子难过,比他们日子更难过的是零售卖场。进入2015年,不管是红木专业卖场,还是综合性大卖场,退租、减租以及与此相关的官司明显比往年多了,“撤店潮”正从一线城市开始蔓延。
“租金那么高,生意不好做。”做红木家具生意的黄先生说,大叶紫檀在2012年30多万元一吨,现在一吨也就七八万元;120万元一吨的小叶紫檀现在80万元一吨;反而是低端的木材受到的冲击比较小,比如非洲花梨等,这样的木材够不着收藏级别,做出来的纯粹是实用性的家具,还有一定的刚需。
市场“走熊”,乃多重因素导致
对于这一轮的红木走势,中国红木委分析,大量投资性需求的撤出,导致市场需求下滑,市场库存巨大。实际上,在非典、金融危机时也出现过收藏级红木的下跌行情,但对于这轮“红木熊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原因更错综复杂。
“多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有宏观经济的原因,有反腐倡廉的原因,也有房地产不景气的原因,但供大于求是个关键因素。”黄先生说。他认为,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在挤泡沫,红木行业的萧条在所难免。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红木行业本身也有调整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各种红木店、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盲目生产的情况很严重。市场上红木家具库存量远远大于需求量,野蛮生长的零售卖场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目前红木市场产品质量鱼龙混杂,急需进行规范。
有些老板对传统家具的文化、结构、设计都不懂,粗制滥造,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一些小厂家偷工减料,利用机器作业来降低成本,抛弃传统工艺;一些小厂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或混淆材质概念,把名贵的木料和便宜木料混在一起使用;一些打着“工厂价抄底”、“白菜价买红木家具”口号的红木家具展销活动售后没有保障,这些都打击了消费者对红木产品的整体信心。
特价商品增多抄底仍需思量
走访中记者发现,眼下一些红木家具店、加工厂悄然关店转型,使得特价红木家具和艺术品增多,吸引不少红木爱好者“抄底”。不过,对于如今是不是买入的好时机,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眼下已经是很好的买红木时机了。”河南红木家具协会的一位人士表示,去年开始的红木行情低潮当中,很多红木企业进行了自我调整,包括市场定位、产品结构、制作水准都有所改善。此外,跌到现在,收藏级红木的价格已经无法再跌。
该人士表示,每一次红木行情的波动,势必会出现一轮行业洗牌。现在市场上特价红木家具和艺术品增多的现象应该是暂时的,主要是那些实力不强的企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以应对转型之需才不惜低价抛售。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低迷时更多的还是采取“暂时不卖”的做法来应对,因此,红木家具和艺术品的价格跌幅已经相当有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观望。郑州资深红木藏家刘先生表示,红木市场的深度低迷仍会持续,消费者不妨再等等。近几年,红木家具和艺术品的价格走势已经有规律,经济向好时,红木价格就“起飞”,反之则“降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红木市场也将步入‘新常态’。”刘先生说。
红木市场面临洗牌
事实上,受到整体经济调整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红木家具销售目前还很难摆脱困境。前两年狠赚了一把的红木商人这两年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也有一些红木商人刚刚进入市场就被深度套牢。是尽快离场还是继续坚持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市场行情,要想继续留下,企业唯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探索多渠道的销售方式,才能在行业洗牌时顺利过关。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
?人造板材企业在发展到现在的这一阶段,是非常艰难的阶段了,要么有的企业走向了高端的市场,价钱特别的昂贵,要么有的企业发展向了非常低端的市场,这样的分化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所以在面对这种现状的时候,人造板材企业就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找准自己企业的定位,来积极的拓宽自己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
低端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政策倾向于了农村的市场,这就给人造板材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这样延伸出来的空间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涌入城市,而且开发自己的乡镇,一批又一批的农村人口换上了城市的户口,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直接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房屋需求和建材市场的需求,这样看来,人造板材企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无限美好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家居装修行业,更加离不开人造板材行业,在装修上,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了人造板材,因为经济实惠的原因,不管是城市人装修,还是农村人装修,都是缺少不了板材的,这已经成为了家居装修行业的必备材料,只是因为板材的高端或者是低档而定的,在大规模的农村和城市的建设上,板材行业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建设的基础原材料,各种各样的惠农政策也进一步支撑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别是人造板材行业的发展。
把握一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趋势
在深入的市场调查之后,人造板材行业对于市场的需求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二三线的消费需求有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在一线城市的消费者需要的就是较为高端的品牌板材产品,不仅对于健康和环保的看中还进一步要求板材的品质和设计感,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而没有美观的外表,特别还是看中板材品牌的售后服务。二三线城市则是更重视产品的性价比问题。
河南商报记者孙益锐
与两年前的高歌猛进相比,现在红木市场的行情可谓一片萧索。中国红木委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5月开始,全国红木市场景气指数(HPMI)一路下滑,尽管偶有小幅反弹,但依旧不改低迷之势。是在熊市中“抄底”还是继续观望?对此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量价齐降红木行情低迷
中国红木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4月红木制品市场行情较往年频频走低。4月份HPMI数值为96.0,同比下滑22.4%,环比下滑5.9%。这个最新数据,加深了不少红木业内人士的焦虑。
“红木市场已经低迷一年了,再这样下去就得关门了。”郑州市郑汴路上一家红木家具店的老板郑先生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红木家具的价格就一路走低。无论是中低端的缅甸花梨,还是高端的小叶紫檀、大红酸枝,都出现价格跳水,平均降幅在三成以上。
“本来希望五一黄金周冲一下量,但最后收到的订单寥寥无几。”郑先生说。
红木生产企业的日子难过,比他们日子更难过的是零售卖场。进入2015年,不管是红木专业卖场,还是综合性大卖场,退租、减租以及与此相关的官司明显比往年多了,“撤店潮”正从一线城市开始蔓延。
“租金那么高,生意不好做。”做红木家具生意的黄先生说,大叶紫檀在2012年30多万元一吨,现在一吨也就七八万元;120万元一吨的小叶紫檀现在80万元一吨;反而是低端的木材受到的冲击比较小,比如非洲花梨等,这样的木材够不着收藏级别,做出来的纯粹是实用性的家具,还有一定的刚需。
探因
市场“走熊”,乃多重因素导致
对于这一轮的红木走势,中国红木委分析,大量投资性需求的撤出,导致市场需求下滑,市场库存巨大。实际上,在非典、金融危机时也出现过收藏级红木的下跌行情,但对于这轮“红木熊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原因更错综复杂。
“多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的,有宏观经济的原因,有反腐倡廉的原因,也有房地产不景气的原因,但供大于求是个关键因素。”黄先生说。他认为,整个艺术品市场都在挤泡沫,红木行业的萧条在所难免。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红木行业本身也有调整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各种红木店、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盲目生产的情况很严重。市场上红木家具库存量远远大于需求量,野蛮生长的零售卖场数量超过了市场需求,目前红木市场产品质量鱼龙混杂,急需进行规范。
有些老板对传统家具的文化、结构、设计都不懂,粗制滥造,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一些小厂家偷工减料,利用机器作业来降低成本,抛弃传统工艺;一些小厂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或混淆材质概念,把名贵的木料和便宜木料混在一起使用;一些打着“工厂价抄底”、“白菜价买红木家具”口号的红木家具展销活动售后没有保障,这些都打击了消费者对红木产品的整体信心。
特价商品增多抄底仍需思量
走访中记者发现,眼下一些红木家具店、加工厂悄然关店转型,使得特价红木家具和艺术品增多,吸引不少红木爱好者“抄底”。不过,对于如今是不是买入的好时机,业内人士看法不一。
“眼下已经是很好的买红木时机了。”河南红木家具协会的一位人士表示,去年开始的红木行情低潮当中,很多红木企业进行了自我调整,包括市场定位、产品结构、制作水准都有所改善。此外,跌到现在,收藏级红木的价格已经无法再跌。
该人士表示,每一次红木行情的波动,势必会出现一轮行业洗牌。现在市场上特价红木家具和艺术品增多的现象应该是暂时的,主要是那些实力不强的企业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以应对转型之需才不惜低价抛售。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低迷时更多的还是采取“暂时不卖”的做法来应对,因此,红木家具和艺术品的价格跌幅已经相当有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观望。郑州资深红木藏家刘先生表示,红木市场的深度低迷仍会持续,消费者不妨再等等。近几年,红木家具和艺术品的价格走势已经有规律,经济向好时,红木价格就“起飞”,反之则“降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红木市场也将步入‘新常态’。”刘先生说。
链接
红木市场面临洗牌
事实上,受到整体经济调整影响,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红木家具销售目前还很难摆脱困境。前两年狠赚了一把的红木商人这两年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也有一些红木商人刚刚进入市场就被深度套牢。是尽快离场还是继续坚持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面对这样的市场行情,要想继续留下,企业唯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探索多渠道的销售方式,才能在行业洗牌时顺利过关。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
来源:河南商报
地区
商品名称/规格
价格(美元/m3)
2017年6月9日
价格(美元/m3)
2017年6月2日
价格(美元/m3)
2016年同期
美国西部出厂价
S-P-F
KD#2&Btr2x4R/L
359
366
320
美国东部五大湖地区
S-P-F
S-P-F#1&22x4R/L
455
460
415
美国俄勒冈州
花旗松(DouglasFir)
Std&Btr2x4R/L
397
390
353
美国西部地区
南方松(SouthernPine)
#22x4R/L
434
442
388
美国沿岸地区
铁杉(Hem-fir)
KDStd&Btr2x4R/L
390
395
372
美国中部地区
美国黄松
(PonderosaPine)
#2&Btr1x12R/L
700
695
705
(记住mandy)
据了解,8月1日起即将实施的新国标中明确,红木家具必须有产品质量明示卡,如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该卡将是其维权的主要依据。
昨日,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红木家具商家只是对红木产品的尺寸和用料进行了简单标注,并没有标明产品名、木材、辅料、木材产地、质量等级、涂料、规格等。
“红木家具价格不菲,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眼力不准常会带来购买风险,而出现材质、工艺等纠纷的时候,我们消费者常处于弱势。对于鱼龙混杂的红木家具市场现状,据说下月要出台新国标,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保障。”昨天,记者在采访时,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许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旧版红木家具标准已执行了11年,很多标准并不明确。即将实施的新国标里包含了红木家具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质量明示、试验方法等内容,并首次对红木家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规定了以产品主要使用木材的树种名称来命名和标识红木家具。标准规定每件红木家具必须有《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消费者购买时,若发现自己购买的红木家具“货不对板”,可将《红木家具产品质量明示卡》作为申诉和索赔的证据,有利于消费者维权。
“随着新规的出台,对规范红木家具生产工艺、市场流通、适用材料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让消费者对红木家具的界定更加清楚,市场乱象有望遏制。”名艺名居华东地区区域经理杨铸昨天告诉记者。
几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当前,我国原木货源十分紧俏,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些家具生产企业将较差木材与红木混搭,表面用红木皮,普通木料的用料比例在六成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八成,摆到市场上就成了纯红木家具,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很普遍。
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专业能力区分掺杂红木的。因此,杨铸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货比三家,不要抱有“捡漏”的想法,从家具所用的材质、工艺以及品相等方面仔细对比,尽量选择声誉好的大品牌,这是一种较为靠谱的方法。
根据FDMC/橱柜制造商协会对北美制造商的年度调查,在北美经济总体走强的形势下,大多数木制产品生产商认为形势在逐年变好,因此对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
尽管如此,木材行业多年来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寻找合格的员工和在日益缩小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接受调查的人中,有70%表示员工问题是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所调查的企业中,年销售额在10万到25万美元的占16%,25万到100万美元的占26%,100万到500万美元的占31%。这些企业中有75%生产厨房、卫生间用的相关橱柜,有51%生产壁橱。其余的产品主要是室内木制品,嵌入式产品和相关产品。超过50%的公司已经营20年以上。这些企业有60%在美国中西部、东北和东南部,加拿大的企业约占18%。这些橱柜制造商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胶合板和三聚氰胺板。超过90%的制造商使用国产人造板。
互联网和其他社交媒体是主要的营销手段,超过90%的企业表示他们通过网站或其他在线媒体向客户和潜在客户发送消息。去年,使用互联网和其他社交媒体帮助推销产品的企业占83%。但是,面对面交流和口碑相传在营销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数控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去年的调查中,有55%的受访者其店内用数控系统进行设计。今年,超过64%的制造商表示他们正在使用数控和相关设计软件在车间生成设计和生产代码。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计算机化“明显提高了制造能力”。近85%的受访者表示,采用数控技术使他们获利更多。只有不到1%的人表示使用数控技术对盈利能力没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