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国有林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红木市场“蓝海”变“红海”
据了解,我州共有泸溪县的军亭界林场、凤凰县的南华山林场、永顺县的杉木河林场和青天坪林场,古丈县的高望界林场、龙山县的曾家界林场和沙子坡林场等7个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为28.4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7.39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2.59万亩,森林总蓄积135.26万立方米。7个国有林场是我州十分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储备基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以及为国家提供木材战略储备等方面作用显著。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州战略,着力建设“绿色湘西”,我州7个国有林场80%以上的森林面积被划为生态公益林,为全州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中国红木委发布2016-2017年中国红木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红木行业产值出现10%下滑。如今2017年已经过半,夏季红木消费需求增加,深圳的红木家具市场逐渐出现了回暖的趋势。但这都不能改变红木市场本身已经成为“红海”的事实,大大小小的红木家具企业在过去一年的挣扎和竞争中已经淘汰了部分,而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需要考虑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如何适应市场。其次新的80、90后消费群体成为消费中间力量后,他们对红木家具是否还有上一代人的热情?企业如何吸引这些中青年消费者的关注是红木家具行业下一步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
现状:
进口额下降国内销售低迷
今年3月中国红木委发布2016-2017年中国红木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在这份报告里可以看到,在国际红木贸易政策收紧的情势下,国际红木市场交易稳中有升。但是国内原材料市场走势相对低迷,红木制品市场逐步企稳,但仍提振乏力,制品进出口展现新业态。
受春节期的影响,2017年年初全国红木制品市场景气指数(HPMI)有所下滑,低报94.5,环比下滑2.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明显回升,同比上升5.4%。
国内红木市场原料基本依赖于国际进口,每年红木原料的进口量及价格,反映出国内红木市场的需要。2016年,进口红木原料总量有微量增长,但进口总额及均价都有所下滑。根据中国红木委发布数据,2016年我国累计进口红木91.01万立方米,同比微增0。64%;进口总额达9。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31亿元(以6.85的汇率计算),同比下滑12.33%。
从数据上看,受国内红木制品市场的终端需求下滑的影响,红木行业对上游原材料尤其是红木锯材购买大幅下滑,从而带来红木锯材进口量持续下挫,但其降幅较2015年已明显收窄,表明行业生产调整已触底接近尾声。
红木原料主要分为原木与锯材两种,后者在2016年进口量及进口价格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累计进口红木原木79.5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10%;进口总额达8.12亿美元,同比下滑6。49%,进口均价同比下降12.68%;进口红木锯材8。09万立方米,同比减少28.98%;进口总额达1.27亿美元,同比下滑37.40%,进口均价同比下滑11.85%。
锯材是已经加工锯解成材的木料,已按一定尺寸加工成规定直径和长度的材料;而原木则是未经过加工的木材。原木进口逆市增长,锯材交易下滑,一方面是国内对红木原木的投资需求依旧强劲,行业对后市表现看好;另一方面,受红木出口国林业及贸易政策收紧的影响,行业加大对原材料的储藏,推高了红木原木的交易量。
据估算,2016年国内有红木制品生产与销售企业近15000家,同比减少10%左右。年产值达9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0%。
问题:
成本急剧增加产地转移
成本的增加,和红木管制有很大关系,近几天管制的树种继续增加。2016年9月在南非召开的第十七届CITES缔约国大会将刺猬紫檀,及所有黄檀属木材列入附录Ⅱ管制,这使得红木管制树种已扩到18种,红木进口成本陡增。出产国加大对红木出口的限制,随着国际红木贸易的扩展,近年来,各红木产地相继出台了各类限制红木资源开发与贸易的政策,尤其东南亚与非洲地区国家表现突出。2016年,老挝、缅甸、尼日利亚、莫桑比克、赞比亚、加纳、冈比亚等国相继出台严控红木出口、打击红木非法贸易的政策。部分产地甚至加大对新近市场需求旺盛的非红木树种:—染料紫檀(俗称“血檀”)的出口管制。再次,由于前期对红木资源的无节制消费,导致市场部分红木的大料好料难寻。因此,红木行业应加大红木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材施用,减少资源浪费。
随着行业成本的不断增加,行业产业链转移也在加快。首先,从原材料来源地来看。受终端有效消费下滑与原材料贸易政策收紧的影响,红木原材料整体下滑明显,尤其近两年“南洋”市场的红木交易量下滑较多,而非洲地区则以量价优势两年居于我国红木进口来源地第一的位置。非洲材也更迎合当前市场消费需求。随着市场接受度的提高,红木原材料贸易中心已由“南洋”地区转向非洲地区。
其次,受生产成本与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的影响,我国红木生产的格局出现转移,呈现由东部沿海人工成本较高的地区向中西部人口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由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地向原材料交易市场所在地转移。
受原材料产地出口政策变化的影响,红木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国内红木产业开始出现向毗邻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其初级产品的生产。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红木制品进口同比增长近30%;其中99%来自东南亚国家;而进口的产品中,90%以上是东南亚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
臻匠红木负责人武向明告诉南都记者,2016年整体来看,红木家具的原料成本急剧增加,好的木材被称为精料、尖料,过去精料也是按吨计算价格,然而现在好的木材则需要按棵计算,成本增长,其幅度可达50%-80%,这样的涨幅也使得企业压力变大,因此相关产品的售价涨幅也超过了30%。“有一点可以肯定,等库存的木材逐步用完,原材料从进口后,那么价格还要进一步增长,势必和原材料涨幅达到一致。”武向明如是预计。不过他认为,国家在将来可能会将一些新的树种纳入到红木范围内,否则现行的33种红木树种不少已经很难买到,例如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等,名声在外,却越来越难买到。
出招:
迎合年轻群体价格适当下探
一直以来红木家具的爱好者主要锁定在50、60后,然而如今的消费主体迅速转移,80、90后成为了消费主力,要想适应市场,红木行业必须完成顺应“年轻化”消费的潮流。
深圳友联红木家具的市场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对红木家具的反应比预期的要好,深圳夏季炎热,不少家庭具备了一定经济能力后,都愿意更换一套更凉快实用的红木家具;另外也有年轻的消费者兼具投资的目的,对此颇有见解。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年青一代消费者虽然钟意红木家具,但是审美意趣和之前的人有所不同,简洁实用的新中式家具更符合消费者的心意。所以随着消费主体的改变,商家的思路也要改变,产品设计、营销策略、价格定位等都要随着市场改变。年轻的消费群体不再“是红木就买”,更看重家具设计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武向明也补充说,红木家具所带有的传承性,榫卯等结构又具有观赏性,这些其实对于新一代的消费者仍旧有吸引力,尤其是当他们步入一定年龄阶段。
不仅仅是设计迎合年轻人,红木家具的价格也在下探,如今有些平价的红木家具,价格与实木家具相差不大,武向明介绍,如今4万元一套红木家具也未必不可行,“我们想通过一些价格的调整,吸引更多消费者来了解和使用红木。”
观察
建立品牌是未来竞争核心
从红利期,到现在“红海”的状态,红木家具企业意识到不能再以过去粗放的方式经营,而应该发展自我品牌,提升服务,增加附加值。
深圳友联红木家具的市场负责人称,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有的分店经营还不错,但是也有店面亏损明显,原材料上涨,使得行业经历洗牌期,很多门店的目标不再是赚钱,而是只要不亏本即可,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目标。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的建立变得很重要,消费者到底选择谁,品牌影响大。
武向明解释,提升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最基础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红木家具生产工艺要求高,既要保证质量,还要提升效率,许多需要人工手工完成的雕花等工艺不能省略,相反人工成本在提升,是做品牌需要付出的第一步。
“转型“也成为好多红木家具企业的口头禅,尽快提升产品服务,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很多企业正在摸索的。很多红木品牌也推出了时尚红木家具系列或子品牌,这将成为市场趋势,除了产品,红木行业的营销策略、品牌形象也将有所改变。
来源:南方都市报
此次专项整治主要围绕落实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和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三方面进行。具体措施是,对采伐限额执行情况和林木凭证采伐进行落实,强化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对乱砍滥伐、偷砍盗伐森林和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坚持落实木材凭证运输,加强对木材运输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入市场流通。加大对木材经营加工秩序的整治,重点治理“散、小、乱、差”的局面,突出解决经营加工单位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工艺和产品落后、经营加工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
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州林业局制定了《2015年及经营加工集中整治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整治队伍和整治工作督查组,明确了整治责任和整治目标,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并将专项整治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管理之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州共清理木材采伐、经营加工场点532处,核减木材经营加工户159户,停业整顿加工户8户,关闭非法经营加工点6户;查处涉林案件549起,没收木材937.55立方米,收缴珍贵树木及其制品价值50余万元,收缴野生动植物价值5万余元,放生野生动物220只;查处非法占用林地案件42起,收回违法征占用林地22.6公顷,有效地保护了我州的生态安全,促进了我州的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而言,“环保”成了南康家具的主题。据悉,为了把污染防治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南康将持续打好千亿家具产业群转型升级的“拆转建”组合拳,在去年拆除500万平方米铁皮厂棚,建成3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拆除300多万平方米,新(改)建标准厂房400余万平方米,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7月15日,南康区环保局开展夜查行动,对于未开启环保设备生产的企业车间查封。
在环保严查的背景下,一大批家具厂房倒下了,很多人都在污染排查摸底中接到通知,要求在近期搬迁。于是,家具企业主谋求新的出路,纷纷询问合适的家具厂房出租。大量的家具厂往周边村镇或者县市转移,由于时间仓促,搬迁厂房事件集中爆发,导致很多人都找不到合适的搬迁厂房。目前的状况是,不是价钱问题,而是有没有厂房的问题。
对于厂房搬迁问题,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不往家具集聚区转移呢?
第一个原因时间紧,目前很多家具集聚区都还没有完工,而家具厂又不可能停工停产,所以,新的厂房过渡很有必要。另外,很多地方也不愿意接纳拆迁的家具厂。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人都表示,进不起!
根据《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政策解读》,家具产业园主要入驻家具出口企业、新引进的家具龙头标杆企业和行业整合、抱团发展的规模以上家具生产企业。
龙岭工业园龙回基地、龙华工业园、东山官坑和镜坝联民家具生产集聚区主要入驻未安排进入家具产业园,但达到规上标准的家具企业(租赁厂房的可以抱团入规)、以及在南康注册且年货物吞吐额达2000万元以上、年纳税20万元以上的公司制物流企业。
其它乡镇家具生产集聚区主要入驻有入规潜力,已经进入“小升规”培育库的、年主营业务收入1500万元以上、税收10万元以上的一般纳税人企业。企业进驻后给予1年的入规培育期(租赁厂房的可以抱团入规)。
除此之外,进入家具产业园、家具生产集聚区的企业(含租赁厂房的企业),必须签署承诺书,同时在醒目位置公示以下内容:1年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整改到位;未入规企业承诺1年之内达到规上标准;第5年起企业达到年纳税40万元且亩均税收达到3万元以上。(租赁和购买标准厂房的,每1000平米按1亩土地面积标准折算)
最后,家具产业园的租金也是个问题。根据2017年的公示,一类园区为家具产业园,厂房租金指导性价格为每月10-12元/平方米;二类园区为龙岭工业园龙回基地、东山官坑和镜坝联民集聚区,厂房租金指导性价格为每月8-10元/平方米;三类园区为龙华工业园和其它乡镇集聚区,厂房租金指导性价格为每月6-8元/平方米。
同时,入园进区还要面临购买标准环保设备的问题。在入园进区的浪潮下,在环保形势下,新搬迁的厂房能坚持多久?又有多少企业将倒在发展转型的路上?希望家具集聚区建设步伐再快一点,阵痛短一点。让整个南康家具,早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检查过程中,检查组严格按照相关消防技术规范标准,一丝不苟,从严从细,不放过任何死角,最大限度发现、消除木材加工厂潜在的火灾隐患,确保加工厂的消防安全形势稳定。此次专项检查重点是企业安全生产是否落实专人负责、木材原料和产品堆放是否整齐有序、用电线路是否乱接乱插、消防器材配备是否齐全、员工操作是否规范、灭火器是否年检等。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将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随后,检查组通过与各负责人座谈形式,通报天津8.12火灾爆炸事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处理天津8.12火灾爆炸事件的指示、批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精神。要求从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中吸取教训,时时刻刻把安全生产谨记在心,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香满九州|世界传承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在明清两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从一些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几种珍贵硬木的价格曾经令人乍舌:
一张黄花梨床值白银十二两(相当于当时大户人家八个丫鬟的身价),清乾隆时一斤紫檀的价格为白银二两一钱。
时至今日,上好的海南黄花梨木料价位已高达每斤一两万元,价格远超白银,贵比黄金。
围绕黄花梨发生的一切也已经越过文化或经济范畴。自古及今,从来没有哪一种木头能像黄花梨这样,从一个树种、一种家具用材起步,在更为宽泛的时代背景下,诱发了一连串盘根错节的社会事件。
今天,野生海黄几乎灭绝,我们能看到的活树大多是后期人工种植的,树龄超过50年的种植树也寥寥无几。
而从黄花梨家具、黄花梨工艺品到手串等都受到人们喜爱甚至痴迷,并且价格一天比一天高,所以从寻料农民到手串、雕件等加工者都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余留下来的那么一点点海黄!
2000年至今全海南岛种植了几十万株黄花梨,可是等到这些树木真正成材得至少要200年以上甚至更久!
如今的大料几乎没有了,现在能找到的不外乎一些只能做手串、茶壶之类的小根料了,这些料来自哪里呢?
霸王岭一角现在全岛每天还都有一些原材料下山,因为有很多专门上山寻料的农民,他们的脚印布满全岛的大山。
不过找到的都是一些非常小的工艺品料,大料(现在大几十斤就能称大料)几乎为零,一般都是几斤十几二十斤的小料,很多海黄爱好者都很好奇,这些料都在哪?怎么才能找到?
过去,海南老百姓对海黄根本不在乎。过去砍的海黄都是从地表以上锯掉的,树墩树根没人要,于是大量树墩、树根一直被埋在土里。
但是70、80年代国内很多制药厂收购海黄作为制药原料(当时5毛一斤),这时候树墩基本都被挖走了,留下的只是难挖的树根了,
现在农民为了能找到这些树根,每次上山都要邀上5-6个人结伴开着拖拉机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到山里寻找,每次上山基本是3-4天,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具扎营在山脚下。
早饭后从山脚下的营地出发,每个人拿着刀、铲、锄头上山,往不同方向的山洞里钻,地毯式的搜索,只要有坑的地方都要挖上一会,或者每走一小段路就要停下来扫一些烂树枝来烧火,为什么呢?
1。因为这个坑可能是曾经的大树被砍伐后留下来的,坑底下必有树根。
2。烧柴火坐闻其味,如有海黄的味道那么说明此地曾经有海黄成长过(这也只有黎族大哥才有的经验)。
海南少数民族黎族寻料人的生活前几年,海黄老根料容易找,霸王岭,公爱,板桥,石碌,尖峰岭,每天都有料挖出来。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妇女打柴捡到三十多斤的海黄小料的故事:
一个黎族阿妹在山腰下打柴时,无意中发现地上有一些很像花梨格(地方称呼)的根料,好奇心的唆使下,她上前捡了起来,砍一刀拿起来闻,没想到居然是块海黄小根料
(几两根料老板过来收也有几百块钱)。
于是她在那一个地方地毯式的搜索,怀疑那个地方以前有过大棵花梨树存在,刨开地面上的泥土,将附近的植被翻了个底朝天。直至天快黑了,她找了一半蛇皮袋的小料,回到家称有30多斤。
当时黎族村民组团上山找料,天天都有人下山。有时收料人就在山脚下等着下山,一辆辆金鹿牌拖拉机,拉着一车车人回来。直到现在这这种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不断的挖掘寻找,整片大山都找个遍。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地搜索,现在,几天下来两手空空的也是家常便饭,这样上山寻料确实非常不易,搜寻出的材料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搜刮殆尽。
一次能找到几斤小料的已经算是走运了,所以海黄那高高在上的价格不足为奇。(海南朋友每周到山里等一两次料,真心感受并非炒作。)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世间事物成长发展的规律,21世纪初叶十年间,黄花梨演绎了同样的故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黄花梨资源被集中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迅速消耗。
来源:凤凰网海南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