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搞好智能家居,除了技术融合还要避免行业“三低”
Detail

想搞好智能家居,除了技术融合还要避免行业“三低”

Publish Time: 2019-04-26     Views: 768     Source: 顺德家具网     Author:
Description: 智能家居目前最重要是要做到体验升级和操作方便,所有的用户价值,一定是建立在生活痛点之上的。产品和应用体验起来要傻瓜式操作而不是越来越复杂,不仅要考虑到针对老人、小孩,伤残人士、聋哑人等不同人群使用的情况,还需要尽可能降低对外部网络等不稳定条件的依赖,能保证系统24小时都能稳定使用。从使用角度来说,方便、实用、贴心的体验和服务,只要能达到的话,用户才会产生非常大的消费欲望。......

 日前,笔者采访到聪普智能创始人兼CEO张存树,他表示,目前市面上智能家居企业大概分为两类,一种是偏系统集成型的,另一类是单品型的,聪普智能的业务线也分为系统跟单品。智能家居系统集成是个重服务的领域,包括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售后等,聪普智能目前是通过发展渠道、经销、工程商的方式做市场渗透,通过经销商触达C端用户和行业客户,提供就近服务、及时服务能力以及保证服务质量等方面,是对一家智能家居厂商的重要考验。

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商空间广阔

就行业整体而言,张存树认为目前国内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依然很低,系统集成商尚未面临多少行业竞争,更多的是合作空间,行业格局大概分为四个阵营:

第一类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包括BAT、华为、小米等,巨头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平台型的,这个方向不是一般创业公司的最佳路径,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服务更有机会,然后可以跟各个平台进行融合打通。当然作为系统集成商或者单品厂商而言,也可以有自己独立成型的系统方案和控制方案,建设自己的小生态,这些并不冲突。

第二类是家电厂商,像美的、格力、海尔等,这类家电巨头普遍会以自己的家电主营业务为核心,进而形成自己的智能生态,打造智能家居概念。如果小米跨界做家电可能会与其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可以通过开放协议对接各类已经开放的家电产品。

第三类是智能单品类的企业也会把自己定位成智能家居企业。比如智能门锁、智能开关、智能晾衣架、扫地机器人、智能新风、净化器等,这类企业不断引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保持产品创新就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第四类就是系统集成型公司。系统集成型的公司目前主流的做法分为以总线为主和无线为主两种。

落地还需“总线+无线”相辅相成

据了解,市场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总线技术包括RS485、KNX、CAN、C-Bus、SCS-BUS、LonWorks、Modbus等,也是智能家居发展早期至今比较成熟的技术,总线技术比较适合大范围的控制,优点在于方案相对成熟稳定、可靠性高,当然通过主机等设备控制也造成施工复杂、造价高,很多需要在前装阶段完成。

后来通讯技术的发展给智能家居带来了更多无线解决方案,除了4G、5G网络,包括蓝牙、Wi-Fi、Zwave和ZigBee等多种通讯方式的综合利用,无线技术让人们很简单地实现对智能家居的远程控制,更多地应用在房屋后装,价格便宜、连接方便但也存在容易受到干扰的弊端。

“因为总线技术比较稳定,比如我们做灯光控制最好还是以总线为主,做好之后有些客户想要另外装一些人体感应器、燃气报警器、水浸传感器等去增加一些功能的话,就可以通过一些ZigBee协议、Wi-Fi射频等无线方案接入到总线系统做补充,我们发现以总线为主无线为辅的方式可以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更稳定,功能更多元,‘总线+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也是行业趋势。”张存树说到。

关于目前影响智能家居落地进程的主要因素,张存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智能家居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应用落地性强不强,给用户带来的价值高不高的问题,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通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或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自动感知技术的运用,能让用户生活体验方便快捷将会加速落地的进程。

“现在智能家居的渗透速度较慢我觉得很正常,比如我们可以看智能门锁发展了多少年才真正开始走进家庭,比如智能马桶盖从国外到国内也花了很久才开始普及,这个还属于单品范畴,现在消费者对于智能单品的应用接受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讲到全屋智能系统的话,它就像一个更复杂的工程性产品,现在普及率不是很高非常正常。但是我们看2017年的一些数据,美国系统级的智能家居普及率有30%以上,而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还不到3%,国内有非常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开发,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增长过程。”张存树说。

对于市场比较火热的智能音箱类产品,在张存树看来在家庭场景下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因为家庭场景下不是一个局部的语音控制,最方便的是可以实现各种场景的语音控制,这个就需要保证用户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正常唤醒进行交互,即便没有网络。

重服务重价值,避免行业“三低”

什么时候智能家居能够自适应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每次使用都需要用语音交互的方式完成?

张存树认为距离这样的智能化未来整个行业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不管是云端的技术,还是本地的技术,还是AI的技术,都需要一个进阶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家庭属性也不一样,这个方向肯定没错,但是当下还是先要把当下的事情做到最好。

智能家居目前最重要是要做到体验升级和操作方便,所有的用户价值,一定是建立在生活痛点之上的。产品和应用体验起来要傻瓜式操作而不是越来越复杂,不仅要考虑到针对老人、小孩,伤残人士、聋哑人等不同人群使用的情况,还需要尽可能降低对外部网络等不稳定条件的依赖,能保证系统24小时都能稳定使用。从使用角度来说,方便、实用、贴心的体验和服务,只要能达到的话,用户才会产生非常大的消费欲望。

在张存树看来,智能家居是个重服务的行业,非常良好的服务体系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正因为是个重服务的行业,所以即便行业巨头林立,垂直服务仍是中小企业最大的突围方向。此外,行业还要打破低价、低质量、低服务的竞争方式,因为智能家居本质是生活品质的提升,“三低”发展只会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口碑和期待值下降。

来源:亿欧网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关于“渠道大变革”,我们在2018年8月刊曾有过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时间过去半年,传统终端门店面临的压力没有丝毫减少,而新兴渠道正如火如荼。

    上游地产商不断向下渗透,即便精装房现阶段的品质差强人意,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出现一批以“品质”为主打的地产精装房,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深圳国际家具展上,深家协住宅精装研究院关永康先生已经展示了其“住宅产业化”的系统研究成果,足以做到更快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复制。

    实际上,地产企业参与到下游家居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从碧桂园孵化出的多个平台可以看出,依托强大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形成其自身的闭环是有可能的。

    在深圳国际家具展,诚加拎包入住已摆出展位面向全国招募“服务商”,通过入驻到碧桂园全国新楼盘直接触达和服务新业主。

    同时,橙家作为碧桂园旗下面向C端的互联网家装家居品牌,以标准化套餐方式迅速裂变,并逐步加入了个性化选择。此外还有现代筑美、优泓家居,俨然形成了一个碧桂园集团军。

    当然其他地产公司也没有错过这一市场,恒大携15大家居品牌组建“家居联盟”,万科美好家整装服务、金地新家一站式整装、远洋优家精装定制化等等,虎视眈眈。

    不仅是地产商,包括整装公司、拎包入住企业以及生活方式电商品牌如严选等,渠道和流量的入口从原先的分散状态,逐渐向上聚拢或向大平台聚集。多股力量撕扯之下,家居企业和经销商必须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了。

    而当变化来临的时候,“求生”始终是第一位的,“求胜”是更高阶段的要求。由此我们试图探讨在渠道大变革的当下,家具企业“求生”要抓住什么?

    找准位置是第一

    在整个家居消费过程中,与个人为主导的家具消费行为同时存在的,还有精装修、拎包入住、整装等B2C企业,意味着家具消费正被融入到家居家装体系当中。

    这和以往人们拿到房子、做好硬装后再去购买家具有着天壤之别。这样一种更加便利、省时同时高性价比的选择,正在“圈粉”年轻一代消费者。

    需要明确的是,在越是容易大规模集采和标准化的领域,上游的渗透力将会越强——柜体在很大程度也属于建材,只要模块化生产和组装达到一定要求,其受到渠道变革的影响更加明显。

    当然这里指的是对个性化要求较低,位于金字塔下部的大众市场。个性化、高端定制的产品依然有其各自细分领域的生存空间。

    无论是家具制造企业还是经销商,“流量”的获取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全装房和入住之间的阶段,原本属于家具零售企业和经销商的流量,正在被多个市场参与者分食。首先是地产精装房、拎包入住企业,其次是具有全屋设计能力的整装企业。此外在存量房市场,也有可能加入来自改善型装修的一站式家居服务商。

    找准位置,意味着在流量走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如果不能向上加入到精装房、拎包入住或整装的“大盘子”当中,如何通过创造独特价值,让消费者选择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流量争夺战中,如何平衡价格和品质,同时做到高效服务?

    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持续做深、做强,是渠道变革背景下要走的第一步。

    求生必备:以效率求生,以专业立足

    对于大部分家具企业来说,过去的2018年可能并不好过,一些企业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营收增长放缓甚至断崖式下跌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2019年不会自然改善。“求生”或者“活下去”,将依然是许多企业2019年的关键词。

    一些家具企业试图通过开发一套“空前成功”的产品系列,从而起死回生、大赚特赚,在我们看来,未来这很可能成为小概率事件。

    原因在于,许多产品的开发依据的是当下流行的风格,而流行风格的转换在这两年更加快速,消费审美更加多元化,再加上渠道的碎片化,“爆款模式”已经难以行通。

    家具企业“求生”要抓住什么?有两个要素可能是企业必须重视的:

    极致性价比依然是未来的主流

    一件家具的终端销售价是出厂价的3~5倍,在过去和现在被认为是正常的,然而这种情况建立在渠道的低效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随着渠道日渐多元甚至碎片化,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的需求将不得不倒逼制造企业的升级。

    实际上,是否具有更高的生产、运营效率将拉开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之间的距离。以往的高毛利、高净利将会逐渐被拉至行业平均水平,而生存与否就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运营效率。

    试想一下,同样定位于大众消费市场,设计水平相当、用料和工艺差别不大的两组布艺沙发,其出厂价一个在1500元,一个在800元,前者必然在生产制造和运营环节耗费了大量无效资源,而这样的企业无疑处于竞争的低位。

    做足个性化,专业才能赢得市场

    在性价比之外,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维度是“个性化”。

    这里并不是产品的标新立异,而是对于特定消费群体的深度研究和需求满足。它可能是在产品某些功能上的人性化处理(如更方便电子产品使用场景的家居产品),或具有高度原创特性的产品设计。

    目前的家具市场,产品的差异化往往是基于不同风格或定价区间的考虑,而很少基于品牌的个性或价值主张。

    真正的差异化应当是基于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打造其他企业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例如宜家以高度的设计统一性,让消费者可以在无数的产品中自由搭配,这也是一种强大的护城河。

    实际上,虽然中国的家具消费市场足够大、层级足够多,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无所不包”。未来一段时间,通过消费的选择和行业的自然淘汰,挤出那些原本靠投机获利(如低质高价、山寨品牌等),或无法跟上行业整体效率水平的企业,将是大概率事件。而专业与否,将成为企业存亡的分水岭。

    最后,渠道的变革对于家具企业来说实际上会是缓慢而逐步渗透的,制造企业可能并不会立刻感知到这种危险。

    来源:美国今日家具

    View
  •  伴随消费需求升级,人们对于优质售后服务的需求也在升级。售前和售后同等重要,共同决定着最终消费体验和对品牌的认可度。

    说起售后服务中的烦心事,很多消费者并不陌生:买的衣服不合身,尽管有7日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商家还是会额外设置种种障碍;家里的冰箱坏了,售后服务套路多,一不留神就被多收费几百元;给小汽车做保养,明明已许诺的免费赠送项目,却常常以各种“安全风险”理由附带其他收费服务……据统计,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62247件,其中售后服务仍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占比近三成。

    售后服务没能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这个现象值得重视。按理说,当前我国消费市场进入需求主导的发展阶段,人们在消费中的痛点正在得到更多关注,也成为商家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发力点。然而,为什么长期给消费者添堵的售后服务,偏偏成了一块“硬骨头”?这背后恐怕还是商家的一笔看似精明实则糊涂的成本收益账。

    一些商家仍然认为,售后服务只是销售的辅助环节,控制成本自然是首要考量,甚至还衍生出“不求出彩、只求无过”的售后哲学。以家电行业为例,在当前人力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品牌厂商为了控制成本,压缩原本属于售后部门的预算,难免引发售后服务工作人员乱收费、服务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实际上,随着国内消费需求升级,人们对于优质售后服务的需求同样也在升级。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商品和服务已经难以分割,售前和售后同等重要,共同决定着最终消费体验和对品牌的认可度。如果商家在售后服务中丢了分,即便在售前花费再多心思和成本,恐怕也难以维护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样看,一些商家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导致售后服务缩水,还真是打错了算盘。

    人们对优质售后服务需求的增长,其实带动产生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市场。在家电、汽车等领域,售后市场空间很大,如果能够提供优质、规范的售后服务,通过服务付费形成一定收入,不仅有利于缓解成本压力,甚至有可能带来盈利,从而有更好条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解决售后服务中的难题,也不能只靠商家改变意识。在不同领域的售后服务环节,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对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管,当好消费者强有力的后盾。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领域的相关标准,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同时,让消费者心里更有底,花钱更放心。

    来源:中国家装家居网

    View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