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大型煤矿机械化程度将超95%
Detail

2010年大型煤矿机械化程度将超95%

Publish Time: 2007-10-15     Views: 1063     Source: 中国机械     Author:
Description:     煤矿机械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近日举行的煤炭行业劳模表彰大会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表示,到2010年,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
    煤矿机械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近日举行的煤炭行业劳模表彰大会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表示,到2010年,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

  王显政指出,要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围绕大功率采煤机、岩巷掘进机、露天开采设备、大型运输提升和洗选设备等组织科研攻关,积极推进千万吨级综采配套装备国产化;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平面,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提高中国煤炭工业核心竞争力。专家表示,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将大大带动煤机行业的机械化程度,煤机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设备更新需求旺盛

  记者了解到,煤炭行业普遍认为,煤炭机械需求的三个驱动因素分别是:新开工煤矿的生产需求、已有设备的更新需求和机械化技改需求。根据业内人士对这三个因素的分析,煤炭机械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仍将维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1月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显示,我国煤炭产量将由2005年的22亿吨增加至2010年的26亿吨,年均增长3.4%。在煤炭产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根据“十五”历史数据,有研究员预计,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维持平稳增长,年均增长10%以上。

  从新建煤矿投资构成来看,70%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煤炭机械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为50%,因此,煤炭设备投资额在新建煤矿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35%。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新建煤矿投资总额为2200亿元,因此,新增产能需要的煤炭机械设备投资约为770亿元。

  另外,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产生的设备需求共为150亿元左右,除此之外,国家还将投资约60亿元用于技改。

  2006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抓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设备等重大专项,主要是面向煤矿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及其配套的设备和技术。包括年产600万-1000万吨厚煤层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年产150万-200万吨薄煤层自动化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年产100万吨以上短壁综采成套技术装备研制;巷道快速综掘成套技术装备研制等。

  国内企业尚须努力

  据了解,煤矿机械属于专用机械,应用环境非常恶劣,产品自动化技术要求非常高,行业特点决定了只有技术领先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煤矿机械行业的领头羊。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煤炭机械行业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从供给来看,目前我国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型矿井主要设备几乎全部被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煤机全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成套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煤炭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高产、高效矿井要求,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事实上,如果企业不在产品综合配套(即一体化设计制造能力)和高端产品方面下功夫,将难以获取超额收益。而国内具备产品综合配套的企业只有天地科技(600582)和中煤集团。天地科技的大股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是我国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具备国内领先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哑铃型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不强的零配件机械加工进行外包,专注于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设计以及客户资源的开拓和服务。

  此外,专家指出,开展大型煤液化装置关键设备研制也是煤矿机械的另一热点。我国的煤炭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其中劣质煤(包括褐煤、低变质煤及高硫煤等)的比例很大,如果直接燃烧利用,由于热值低、污染重而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市场需求逐步萎缩。但低变质煤及高硫煤容易液化,是煤液化的优选煤种。据估算,我国煤资源储量中可用于直接液化的资源超过5000亿吨,占我国煤储量的一半左右。因此,我国煤液化的前景非常广阔,大型煤液化装置关键设备也面临巨大的潜在市场。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九月份,第13届上海家具展与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的首届“全球家具采购大会”相继开幕,业内人士熟悉的广东“家具周”----几大家具展在一周内相继开幕的形式大有在上海重演之势。采购大会对上海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结合明年秋季广东的东莞展和广州展已相约改期到九月初的情况综合考量,中国家具业发展的格局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当前业内人士感兴趣的话题。

    今年的上海展,参展商还是以华东的企业居多,其中软体参展企业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这进一步印证了华东软体家具产业在快速崛起的判断。以顾家工艺为代表的华东新一代软体家具企业从广东家具企业的包围圈中成功突围,加上以卡森为代表的外向型软体企业的稳健发展,更有意大利著名企业NATUCCI在华东的投资设厂,三把火把华东的软体家具业越烧越旺;再加上江苏以纳斯卡等为代表的新进软体企业群体的迅速跟进,近年来中国家具业中发展最快的软体家具业,成为华东家具业的一面旗帜。

    这一届上海展上,传统中式家具参展商也更多了,这些企业以北京、山东的企业为主。与深圳友联、浙江年年红等企业近年主推的产品不同,上海展上参展的传统中式家具更讲究复古,“做旧”,而不是考虑实用,显然,这些参展商的目标是海外客商,是出口。

    上海展参展商数量很大,不过整个展场里大展位不多,大部分参展商都不大讲究“展示”,而更多是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这与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展会有明显不同,无论是米兰展、拉斯维加斯展、新加坡展,还是国内的东莞展、广州展、深圳展,绝大多数参展商都是非常重视展示的,除了展品本身外,讲究光的运用、饰品的搭配和环境的营造。

    虽然上海展的外销功能是参展商最为看中的,不过,参展展品的良莠不齐,以及对展示的忽视,会给海外买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这个问题笔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希望有心人就此做些了解。

    与上海展相反,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则推出了“超豪华大餐”,台升、富宝、亚历山卓、艾芙迪等企业几千平方米的超级展厅,以及大量过千平方米的所谓“旗舰店”在国际家具村齐齐亮相,这些展厅极尽箸华,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国际家具村集中了国内一批优秀家具企业,虽然数量不大,但足以体现中国家具制造的水平。如果经营者有后续手段,第一步先将足够的上海甚至是长三角的消费者吸引到家具村,然后设法使海外家具在华东的日常采购也在家具村完成,则该项目的前途不可估量。

    比较看来,上海展与国际家具村颇具互补性,无论是从参展商的数量、档次和展示方式看,两者似乎都不构成直接的竞争。不过,也应该双方的差异性很大,能否形成互动,结论也无法过早得出。

    明年9月,广东的东莞展、广州展将分别于7号和8号开幕。深圳展因为档期的原因,暂时无法跟进。广东展改期后,其时间正好是在上海展之前,广东两大展会结束,上海展紧跟着开幕,这样的展期变化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以笔者浅见,广东两展的优势在中高档家具,尤其以木家具见长;而上海展则以展品种类多、尤以软体家具见长,两者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君不见,2002、2003年前后,业内对广东三大家具展同期举办的现象也颇有微词,然而几年发展下来,广东三大家具展的规模几乎都翻了一番,都取得了幅度不等的进步。以东莞名家具展为例,该展会在展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几乎每届都要拿出一定展位,安排新的参展商参展,为什么?因为这些新参展商的展品实在很好。这说明比起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具展的展位资源仍然不足,说明全球市场对中国家具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这种背景下,广东两大展会的改期,或能吸引到更多海外买家对中国家具的关注,对上海展同样应是利好,几大家具展都仍然有新的发展空间。当然,家具展办好了,最大的赢家,还是中国家具产业。

    View
  •     目前国外仪器行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引起了我国仪表业界的关注。

      一、新技术普遍应用

      目前普遍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数字信号处理(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及表面贴装技术(SMT)等技术。

      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在重视高档仪器开发的同时,注重高新技术和量大面广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注重系统集成,不仅着眼于单机,更注重系统、产品软化。随着各类仪器装上了CPU,实现了数字化后,软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今后的仪器归纳成一个简单的公式:“仪器=AD/DA+CPU+软件”,AD芯片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再经过软件处理变换后用DA输出。

      三、产品开发准则发生变化

      从技术驱动转为市场驱动,从一味追求高精尖转为“恰到好处”。开发一项成功产品的准则是:用户有明确的需求;能用最短的开发时间投放市场;功能与性能要恰到好处;产品开发准则的另一变化是收缩方向,集中优势。

      四、注重专业化生产而不再是大而全

      生产过程采用自动测试系统。目前多以GP-IB仪器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生产线上一个个大的测试柜,快速地进行自动测试、统计、分析、打印出结果。

    View
  • Share